長平大戰趙國如何陷入反間計的?
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而“陷隊之士”是砍一個腦袋,晉升一級爵位。因此,秦軍兵士一上戰場,立刻就變成一頭頭饑餓咆哮的虎狼,看到敵人就紅了眼,勇猛無比地撕咬殘殺。割下敵人的腦袋,或別在腰間,或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繼續追殺自己的對手,絕不后退,絕不手軟,除非戰死。
然而,令這支恐怖軍團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遭遇到趙軍統帥廉頗的頑強抵御。
兩軍初次交鋒,趙軍損失慘重。趙軍統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他對于秦軍作戰特點深有認識,知道如何對抗。廉頗認為,秦軍遠來,利在速決,若況日持久,則后援補給不易,將陷于進退兩難的困境,并最終敗退。
于是,廉頗率全軍全線撤退,憑借有利地形,構筑壁壘固守。
在趙軍長達4個多月的堅守中,秦軍團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攻擊,極具毀滅性的沸騰巨浪,一浪高過一浪,席卷而來,又被趙軍頑強地抵擋而去。他們并沒有被淹沒,無論傷亡多少人,長平谷地終究是他們的陣地。無論魔獸一般的秦軍團如何兇猛進攻,他們誓死堅守到最后一個人。
廉頗的堅守,使秦軍攻勢屢屢受挫,無法再進。秦軍久攻不下,又遠離國土,戰局反而開始對秦軍不利了。
無數重大戰役告訴我們,在戰場上兩軍對峙、僵持、無法進攻時。往往是一個或多個計謀改變形勢。
這一次,秦軍使用的計謀是反間計。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
《史記》中記載:秦人用反間計使趙王上當。實際上,秦人能使用這一計謀,是趙孝成王給他們的機會。由于趙軍頑強堅守,傷亡者甚多,孝成王認為廉頗是因為膽怯而不敢出戰。此時,秦國派間諜攜帶大量黃金到趙國進行離間,聲稱: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怕趙國派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
提出這個計策的人,就是秦相范雎。
范雎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最早,范雎作為一名低級官員以隨從的身份和魏國使者出使齊國,倍受齊國國君賞識,暗里許以重金希望范雎能在齊國為官,被范雎一口拒絕,但是國君擺宴請他的消息傳到國內,宰相魏齊認為他一定是出賣了魏國,所以才被齊國國君這樣厚待。將范雎捆綁到眾官面前,嚴刑拷打,被打斷肋骨,牙齒脫落,范雎假死來躲避酷刑,魏齊命人將他拖到茅廁,下令所有官員和從者向那滿身血污的“尸體”撒尿,來表示對國家的忠誠和賣國賊的痛恨。
范雎哀求獄卒將他救出,傷勢復原后逃到秦國,向當時的秦王嬴稷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嬴稷被這么一個從天而降的計劃刺激得歡天喜地,馬上將范雎拜為宰相。
這個外交政策是非常可怕的,它使所有的國家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以便于秦國各個擊破。秦國對一些距離遙遠的國家,如齊國、燕國和已經衰亡的楚國都修書和好,而對跟自己接壤的魏國、韓國、趙國大舉進攻。
現在,秦軍進攻趙國,范雎使用反間計,孝成王原本就惱怒廉頗軍傷亡過多,又聽到秦國的離間之言,決定派趙括代替廉頗指揮。
趙括是個怎樣的人呢?《史記》中對他有簡略的介紹:趙括自小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趙括少時熟讀兵書,常于人前論兵事,以為天下無能及己也。眾人皆服其才,惟其父趙奢認為他夸夸其談,難委以重任。甚至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因為他從沒上過戰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
因此,孝成王做出讓趙括代替廉頗出任趙軍統帥的決定后。藺相如對孝成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孝成王別派他兒子去。孝成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