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大捷的簡介 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
通過對寧遠大捷簡介,了解明軍和后金的交戰歷史,也能對明朝末期的大將袁崇煥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寧遠之戰發生在明朝最后第二個皇帝天啟六年。當時的后金(后稱滿清)勢力在遼東崛起,統一了女真族,并開始對明朝發動攻擊,先后取得撫順、清水堡、遼沈、廣寧等大戰的勝利,一路高唱凱歌。明朝方面派遣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督師薊遼,也頗有成效,令后金不敢再犯。但是孫承宗受到朝廷閹黨的攻擊,被罷免了職務。取代孫承宗的,是魏忠賢的黨羽高第。
后金聽說明朝邊關換帥,發動六萬大軍,再次入侵遼東。懦弱無能的高第下令全軍撤入山海關之內,嚴陣以待。由孫承宗一手栽培出來的大將袁崇煥沒有服從高第的命令,他發誓與他鎮守的寧遠城共存亡。
后金大軍兵臨寧遠城下,設計招降袁崇煥,但被袁崇煥拒絕。袁崇煥知道后金擅用間諜,因此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還發動城內民夫,共同守城。后金皇帝努爾哈赤見招降不成,于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下令攻城。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從未敗績,而且每一戰都是以少勝多。這次,他手握六萬精銳,以為拔下寧遠城,易如反掌。孰不料,遭到了袁崇煥等人的殊死抵抗。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朝后金騎兵猛轟,殺傷敵軍甚眾。
攻城四日,后金依然被明君阻擋在城外。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上陣指揮,不料自己也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后金軍隊拼命將努爾哈赤救回,傷重的努爾哈赤見寧遠城久攻不下,而自己的士兵又傷亡慘重,只有下令撤軍。寧遠之戰最終以明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
明朝的歷史是十分復雜的,尤其是明朝后期,朝廷黨爭激烈,邊關的戰役似乎也和朝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第一次戰勝后金軍隊的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也正是如此。
明朝末年,朝廷中黨爭激烈,主要分成東林黨和閹黨兩派。在天啟皇帝的時候,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占據了上風,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士。在另一方面,東北邊境的女真族勢力的崛起,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統一了東北地區,對明朝開始用兵。原本女真族是明朝的藩鎮,怎么會對他們的宗主國用兵呢?史載,明朝在一次戰斗中,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因此努爾哈赤懷恨在心,等到他勢力逐漸強大,便以“七大恨”告天,開始進攻明朝,并攻占了明朝的許多城池,贏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
明朝派遣孫承宗為薊遼督師,抵御后金的入侵。在孫承宗督遼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的戰役。但是由于孫承宗屬于東林黨,因此很快遭到了閹黨的排擠,以魏忠賢的黨羽高第取代了他。
努爾哈赤趁著明朝邊關易帥的時候,發動六萬大軍入侵明朝遼東地區,企圖攻占山海關。但是孫承宗雖然走了,但是他在任期間,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比較著名的由袁崇煥、趙率教、祖大壽、滿桂等人,這些人依然在由孫承宗建立起來的,足以和滿清八旗相抗衡的“關寧鐵騎”中擔任著重要的軍事職務。而指揮寧遠大捷的,正是袁崇煥。
然而新上任的高第面對后金的進攻,下令將關外的所有軍隊全部撤入山海關之內堅守。唯有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寧死不撤,因此在后金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寧遠城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但是袁崇煥憑借著其個人杰出的軍事才能,擊退了后金的進攻。
從寧遠大捷的歷史背景來看,這場戰役明軍勝利,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因為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訓練下,當時在山海關一帶的士兵素質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工事也得到了修復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