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軍事生涯不為人知的一仗 大戰(zhàn)肉彈十勇士
肉彈,并不是一種熟肉制品,而是日軍中發(fā)動自殺式沖鋒的意思。在強調精神作用的日軍中,在戰(zhàn)局不利或攻堅不克時,經常有狂熱的官兵全身掛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同歸于盡,被稱為“肉彈勇士”。
最早的“肉彈勇士”出現在日俄戰(zhàn)爭期間,但都是個別行為。在一次有關靖國神社問題的采訪中,有一份記載中提到,最早以批發(fā)方式出現“肉彈”的集體性陣前自 殺,出現于1936年。當時,十名關東軍官兵在偽滿“東邊道”的討伐作戰(zhàn)中,陷入一支中國軍隊的重圍,發(fā)起自殺性沖鋒,全部被當場擊斃,日方將他們稱為“ 肉彈十勇士”,并將他們供奉于靖國神社。
“肉彈十勇士”?哦,看起來是一種勇號,跟大清的某某巴圖魯似的。。。
這篇記載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這支中國軍隊,按照時間推斷,只能是當時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東北抗日聯軍。由于斗爭環(huán)境的艱苦,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zhàn)經歷能夠保留下來的并不多。所以,能夠在日方的記載中看到他們的戰(zhàn)斗,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可惜,這份記載中只有一個時間 – 1936年1月14日,沒有更多詳細的資料。
因為好奇,我采取了一個笨辦法 – 薩開始尋找當時的日本報紙。雖然肉彈這玩意兒在后來自殺成風的皇軍中不算新鮮,但第一次一下就冒出來十個,而且得了“肉彈巴圖魯”這樣的勇號,要是當時的記者不感興趣,那才叫奇怪呢。
可惜的是,在當年1月14日和15日的報紙上,沒有找到相應的材料。16日,17日,也沒有。。。
日軍在作戰(zhàn)中一貫有隱瞞損失的習慣,甚至為此不惜采取燒毀陣亡者尸體的手段,這一手在塞班島差點兒讓和他們打仗的美國兵發(fā)了瘋,難道這回的十個肉彈也讓日軍給燉了?
想想,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這個“肉彈十勇士”既然是當時公開入祀靖國神社的,沒有理由不報道“肉彈是怎樣制成的”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36年1月18日《朝日新聞》“滿洲版”中,我找到了一篇標題帶著“肉彈”的報道 --
《染血的雪原,肉彈十勇士遺骸收容記》
這報道還是頭版頭條呢!
哦,理解了,這種稿子總得有幾天讓關東軍審查一下吧。
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篇報道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 楊靖宇!
在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zhàn)序列中,有“南楊北趙”的說法。南楊,即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楊靖宇,北趙,指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兩人均為抗聯優(yōu)秀的領導人。
根據日方記載,這支殲滅了“肉彈十勇士”的抗聯部隊,指揮官就是抗聯名將楊靖宇將軍 – 嚴格地說,這時楊靖宇將軍的部隊,還沒有正式改編為抗聯第一軍,它的番號當時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
1936年,日軍已經占領東三省將近五年了,楊靖宇如何能弄得堂堂皇軍玩出“肉彈十勇士”這樣的精彩節(jié)目來?想想看如果是關東軍派出十名肉彈勇士掛滿炸彈,前赴后繼地去炸楊司令,大老楊雖然槍法如神,恐怕也要防不勝防,那可不是好玩兒的。
幸好看來還不是這樣。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報道是怎么回事兒吧。
1935年10月起,日軍在偽滿東邊道地區(qū),針對以抗聯為首的中國抵抗力量,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秋冬季討伐作戰(zhàn)”。整個戰(zhàn)事持續(xù)數月之久。《朝日新聞》以 “飄雪的東邊道血戰(zhàn)詳報”專欄對此戰(zhàn)進行連續(xù)報道。此報道屬于這一系列中的一篇,副標題是《全身被打成蜂窩(煤),為他們壯烈的末日垂淚》,內容是 --
“〈奉天專電十六日發(fā)〉在東邊道作戰(zhàn)中凋謝的東瀨軍曹等十名勇士,為建設王道樂土而化為尊貴的人柱(為何讓我想起了《鹿鼎記》中的人棍?皇軍喜歡這個調調?),他們在近來討匪戰(zhàn)斗中表現出來的英勇行為,驚天地,泣鬼神,他們作為皇軍精華發(fā)動的肉彈攻擊將光耀萬邦(光耀萬邦未必,但別的國家的確沒有用這種打法的),特此詳報。
13日,接到報告,稱在桓仁縣西部被包圍的紅軍與地方武裝一部約二百人突破了包圍圈。在通化縣英額布駐扎的鈴木討伐隊福田中隊與松井中尉指揮的滿洲國軍警 數百名立即出發(fā)進剿。14日晨6點,討伐隊在英額布以南和‘匪團’遭遇,將其擊潰。這時,有附近居民跑來鈴木討伐隊的總部英額布大泉源村報告 – 講‘匪團’向西溝方向遁走,討伐隊投入追擊,雙方且戰(zhàn)且走。‘皇軍在激戰(zhàn)中’。接到這份報告的時候,討伐隊本部需要守備已經沒有人員能夠出動。但是,當時 正因凍傷,感冒等原因在總部治療的東瀨軍曹等十三名戰(zhàn)士紛紛表示不肯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養(yǎng)病,他們拿起武器,帶了二十六名偽滿洲國的警察立即趕去增援。
在西溝附近,他們與大約七十名‘匪團’遭遇,隨即展開了一場迅猛的追擊戰(zhàn),一直追到西溝。這時,他們發(fā)現早應該到這里的福田中隊蹤影皆無,而敵人卻變成了 兩百名,結果我軍反而遭到包圍,周圍彈如雨下。在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zhàn)之后,敵軍頑強不退,進攻越發(fā)兇猛。星野一等兵身負重傷,我軍彈藥即將用盡,而滿洲國 警察隊的人全都躲了起來,所以只有十二名日本兵在繼續(xù)作戰(zhàn)。看到這樣危險的情形,東瀨軍曹下定了決死的決心,下令兩名士兵攜帶重傷的星野離開戰(zhàn)場向總部報 告,隨后高呼‘現在是死亡之花盛開的時候了,展現一下帝國軍人的魂魄吧!殺,殺,殺。。。’(懷疑這位東瀨軍曹以前是在寶塚歌劇院打雜的,不然這種時候哪兒來那么多廢話阿?)帶隊沖進‘匪群’發(fā)動自殺性攻擊。(下面這段比較令人駭異)軍曹被打成蜂窩煤狀之后向東方遙拜,高呼‘天皇陛下萬歲’遂成令人淚下之犧牲。
得知這一悲報,勇士們的母隊派出近藤中隊當晚星夜馳援,于第二天清晨趕到現場,只見血染的雪地上戰(zhàn)死勇士七零八落的尸體,無奈中只能痛哭著將他們火化后送回通化總部了。“
報道正文之后,是日軍指揮討伐戰(zhàn)的某司令官三毛XXX的采訪評論 – 《此方為皇軍之精華》,在充分肯定了十肉彈的勇氣和楷模精神之后,稱“殲滅十勇士的‘匪團’,是被稱為東邊道匪賊之王的紅軍第一軍司令官楊靖宇麾下,經判定是其親率最有戰(zhàn)斗力的直屬部隊。。。”
同一天的《朝日新聞》中,還有日軍中代中隊在桓仁馬鹿溝與“紅軍匪程司令”所部五百余人交手五小時,傷亡三十余人的報道。文中稱“紅軍匪”為“東邊道之癌”。
這個程司令,又是誰?這兩次戰(zhàn)斗,有關系么?
據我個人推測,這個“紅軍匪程司令”估計是有“小楊靖宇”之稱的抗聯一軍一師師長程斌,他當時正帶領一師三團在桓仁活動,也可稱是一名抗日名將,日本報紙對他的評價是“獰猛”。可惜程斌在1938年叛變,后來反而成為了追殺楊靖宇的兇手。
不過,程斌當時并沒有和楊靖宇在一起,馬鹿溝的位置離通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這一仗不象是他打的。
19日,《朝日新聞》則有對“肉彈十勇士”之戰(zhàn)中幸存生還的星野的采訪報道,內容更加詳細,稱這支準備出發(fā)的日軍增援部隊本來共計16人,而不是13人, 但有三人病情較重,遂與本部警衛(wèi)部隊留守。星野在戰(zhàn)斗中一條胳膊被打斷,另兩名幸存者也是重傷,但似乎并非受命撤退,而是在抗聯打掃戰(zhàn)場時利用薄霧和樹林 躲過搜索而逃生的。
那么,這一仗真的是楊靖宇打的么?
在有關楊靖宇的文獻中,沒有找到明確記載這一戰(zhàn)斗的內容。但是,戰(zhàn)斗發(fā)生的時候,楊靖宇的確就在戰(zhàn)場附近活動。抗聯第一軍史料中記載 – “一軍司令部于1936年1月上旬,經通化英額布和二密河,回到金川河里根據地”,這說明,日軍的情報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
根據楊靖宇的警衛(wèi)員王傳圣回憶,楊靖宇將軍這段時間的活動大致清晰,如果對照日方報道來看,竟然頗為吻合。
當時隨楊靖宇行動的抗聯部隊,是一軍司令部和一師主力(一師師長程斌帶3團在桓仁活動),共千余人,日軍描述其為兩百人大約是為了避免在輿論上造成太大影 響。他們在這次通過英額布和二密河的轉移中,的確和日軍發(fā)生了交戰(zhàn)。部隊從桓仁出發(fā)后,還沒走到英額布就被敵人發(fā)現了,遂迅速出山到達大泉源附近。
這次被發(fā)現過程十分戲劇化。當時這支部隊走過一個叫做響水河子的地方,路邊有幾個老房框,休息的時候,十幾個戰(zhàn)士跑到那里去小便,忽然發(fā)現里面居然埋伏有敵人!
不過,這伙埋伏的敵人十分奇怪,竟然被戰(zhàn)士的尿澆到了腦袋上也不吭一聲,乖得不得了。
戰(zhàn)士馬上報告了軍部,楊靖宇下令不理他們,不要響槍,繼續(xù)前進,目標是溝外的大泉源。事后,抗聯的老戰(zhàn)士判斷,這伙敵人是討伐隊負責堵截的小股偽軍部隊, 看到這樣大隊的抗聯不敢開火。但是,抗聯部隊當時行進在狹窄的山道上,如果響槍就可能被聞訊趕來的日軍討伐隊大隊堵截在不利的地形上形成重大傷亡。于是雙 方采取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做法。
可能《朝日新聞》中提到這支抗聯部隊突破桓仁以西的包圍圈,指的就是這里,這支偽軍后來向日軍報告了楊靖宇的動向,但當時楊的部隊已經到了大泉源附近。
在大泉源附近,抗聯部隊與攜帶大炮的日軍討伐隊相遇,楊靖宇先派出一個沖鋒隊,繞到日軍背后打了一個突襲,隨即走小路轉向通往二密河的要道快大茂子屯。這次他遇到的,可能就是日軍福田中隊和松井率領的偽滿軍,由于抗聯撤退了,日軍稱之為“潰逃”,然而。。。
到達快大茂子后,楊靖宇派兩個小分隊占領兩側制高點,派人對村子進行偵察,發(fā)現村里住了敵人,正是追擊他的敵軍。于是抗聯用機槍火力封鎖村東,村西大道, 對村中敵軍開始了圍殲。這場戰(zhàn)斗敵軍為“桓仁縣警察大隊”和“一個中隊的日本守備隊”,正與福田中隊和松井率領的偽滿軍符合。此戰(zhàn)偽軍先逃,日軍被逼到一 個墳地里損失慘重。抗聯活捉了幾名日本兵,還繳獲了兩挺機槍一門炮。
這樣,此后“肉彈十勇士”和楊靖宇部交戰(zhàn)時,福田中隊無影無蹤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因為他們已經在前面的戰(zhàn)斗中被打垮,如何還能來救援。
此后,楊靖宇怎樣大戰(zhàn)“肉彈十勇士”呢?
很遺憾,沒有記載了,只有短短的一點影子。王傳圣記得此戰(zhàn)后部隊沿著喇咕河向英額布方向前進,途中與一支小股敵軍交手,戰(zhàn)斗中警衛(wèi)一團徐(光)團長負了傷。
看到這里不禁苦笑但是又沒有辦法,王傳圣在快大茂子之戰(zhàn)后被作戰(zhàn)參謀高大山派出去找吃的了,他不知道此戰(zhàn)的詳情。王傳圣干這個很厲害,39年楊靖宇負傷, 王傳圣在江邊隨手一槍就打了一條四五斤重的大魚給軍長燉湯(當然很挨了一頓批)。這一回他摸到附近的小屯堡,買到四只野雞和半口袋粘火燒,讓軍部的人員足 足開了一次葷 – 暗暗嘆息,楊靖宇最后的日子里,王傳圣已經升任少年鐵血隊政治教導員了,不在他身邊。否則,以他的干練,搞幾只野雞來,楊將軍就不會遇到有錢買不到吃的, 被迫暴露身份的情況的。也許,那樣整個抗聯戰(zhàn)史都會改寫。
那么,別人有沒有這方面的回憶呢?
很遺憾,至今沒有看到。楊靖宇身邊的這些官兵,最后撤到蘇聯境內的僅以個位數記。這也是直到今天抗聯史料如此稀缺的重要原因。
盡管王傳圣是多年以后回憶的內容,沒有任何文字材料可以佐證,也沒有講明具體的日期,但戰(zhàn)斗過程和日軍描述的的確頗為相近。
看到這些又對得上,又對不上的史料,薩沉思許久,一個怪異的思路逐漸進入了我的腦海。
楊靖宇將軍是公認的游擊大師,遺憾的是,他沒能有機會留下任何軍事著作,而這次戰(zhàn)斗,很可能是他嫻熟的游擊戰(zhàn)技巧的一次出色體現。如果我們按照他的思路來分析這一戰(zhàn),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呢?
第一次與福田中隊遭遇,一沾即走,迅速脫離接觸,決不讓敵人粘住。否則一旦抗聯主力暴露目標,通化大隊敵軍趕來就麻煩了。
第二次和福田中隊交手是奇襲,利用了敵軍遠行疲憊,到村子里警惕性放松的機會,優(yōu)勢兵力,優(yōu)勢火力,攻擊果斷,分化瓦解,迅速解決戰(zhàn)斗。
你想打我不打,你剛一放松,我一拳打倒你,這就是楊靖宇!
而后呢?而后發(fā)生了什么?
這只是我的推測了 – 薩很懷疑那個向大泉源日軍報告楊靖宇部隊動向的“當地居民”是楊靖宇的人。他到大泉源據點報告求援的目的,就是釣一支敵軍出來。
別忘了楊靖宇在快大茂子戰(zhàn)斗抓了俘虜,就算日本兵頑強,偽滿軍明顯不會那樣“剛烈”,只要一問,大泉源日軍總部的虛實就出來了 – 不過,楊靖宇并沒有準備攻堅。日軍死守的能力很強,面對沒有重武器的抗聯,往往少數部隊也能堅守很長時間。而且日軍很重視自己的據點,不會把留守力量抽 空。
日軍果然不肯出動留守人員,只拼湊了一支病員和偽軍組成的隊伍前去增援,結果白白送了禮。
那么,楊靖宇在快大茂子戰(zhàn)斗之后為何不趕緊撤退呢?難道不怕日軍主力從通化趕來么?那里與通化僅僅40里。
我的推測是,楊靖宇這樣做,第一種可能是他有充足的情報來源,發(fā)現通化日軍尚未出動,自己還有時間。另一種可能則是所有人都認為他要跑路的時候,楊靖宇偏偏要殺個回馬槍。獵物變成了獵手,足以讓追擊的敵人頓失重心,行動起來也多一些顧忌。
結果,這支日軍分隊就被楊靖宇釣魚一樣一步一步釣入西溝,一口吃掉了。
抗聯各部中,也只有楊靖宇裝備最好,能讓“肉彈十勇士”享受被機槍打成蜂窩煤的待遇,當時很多抗聯武裝連怎樣用輕機槍都還不會呢。
忽然想起了有位朋友評價趙尚志和楊靖宇不同的作戰(zhàn)風格 – 趙尚志就像利斧,只要他想拿下來的地方,那絕對準備充分,一擊之下無有不克,你怎么守都不行;楊靖宇則是妖刀,擅長大范圍的穿插奇襲,只要有破綻就會被他發(fā)現,捕捉戰(zhàn)機的水平天下無雙。
至于戰(zhàn)果,楊司令消滅索倫騎兵三十二團,繳了三十八挺機槍都沒有當回事,干掉十個鬼子就拿出來吹牛,估計將軍會臉紅的。
倒是日本人的宣傳讓人有點兒狐疑。從實戰(zhàn)看,這所謂的“肉彈十勇士”被殲滅的戰(zhàn)斗不可能持續(xù)四個小時之久(否則楊靖宇自己就危險了),從結果看也不能證明 他們真的人人都發(fā)動了“肉彈”攻擊 – 不發(fā)動“肉彈”攻擊一樣可以被打成蜂窩煤的,這不是證據。就算他們發(fā)動了肉彈攻擊吧,這也屬于拿腦袋撞機槍子彈的主兒,實在算不上聰明。東瀨軍曹輕敵冒 進,被釣魚一樣把部隊拉到抗聯的包圍圈全軍覆沒,更屬于“軍人的不是,戰(zhàn)術的不懂”,何以獲得這等宣傳和殊勛呢?
那只能說,是日軍這一次和楊靖宇的交手打得太丟人了,急于找出幾個英雄模范來維護“皇軍”的聲望。然而,無論是丟了炮的福田,還是被人往腦袋上撒尿的桓仁 討伐隊,都實在難以找出亮點來,只好避而不談。倒是這“肉彈十勇士”腦子雖然不好使,還有幾分骨氣。日軍宣傳部門,也只好把他們捧出來了吧?
結果,造就了靖國神社第一批“集體肉彈巴圖魯”。
不知道,這算不算“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