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真正用來抗衡后金鐵騎的是什么?
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著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沒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農民軍和關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對于這段歷史,今天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多是吳三桂獻城,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鋒的只有長城了。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里,由連續城墻、關隘、烽堠和各種障礙組成。歷經千年烽火,長城防御北方騎兵騷擾的成效顯著。明朝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明朝統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長城防線在防御基礎和戰術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從結構上看,明長城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都有很大改進,墻體由磚砌、石砌和磚石合筑、泥土夯筑而成。在筑城上,明長城更加注重倚重地勢,修筑者充分利用山險水障等天然障礙,城墻的高低薄厚都隨山形地勢而異。明長城的防御工程也較前朝大大加強。城墻頂部內設宇墻,外設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擊孔,便于守城士兵防御作戰。為增強守備,明長城在關鍵地段加修多道城墻,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墻竟多達28道。此外,還有劈山墻、山險墻、木柞墻和邊壕等輔助防御設施。上百座雄關隘口和上萬個墩臺將明長城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更加堅固完善。
為了加強京畿北方的防御,明長城加大了這一地區的防御縱深,采用多道城墻、大縱深的防御,由外而內分別為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逐層掩護,重疊設防。對于手持弓箭大刀,只善于野戰奔突的八旗騎兵來說,想攻破如此堅固的長城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明清在關外的戰爭中,曾經進行過城池攻堅戰,最為典型的便是寧遠之戰。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后堡壘。當時很多明將主張收縮防線,據守山海關,抗清名將袁崇煥卻提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為抵御清軍(其時稱后金),袁崇煥大修寧遠城墻。不久后的戰斗證實了袁崇煥此舉的高明。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爾哈赤趁遼東明軍易帥撤軍之際,率八旗精銳6萬出沈陽,直逼寧遠城。攜遼沈之戰余威的努爾哈赤并未把寧遠放在眼里,隨即揮師攻城。后金軍推著車為前導,步騎兵蜂擁攻城。城下,弓箭手萬箭齊發,一時間“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猬刺”。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寧遠城一度危如累卵,卻終因城池堅固、守城兵器配置完備而未被攻破。可憐數萬精于騎射的八旗勁旅不得施展,反被明軍的西洋大炮轟得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半年后疽發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