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后一役結束在中國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俄羅斯把蘇聯戰勝納粹德國的5月9日定為勝利日,并將舉行盛大閱兵式。但對于整個二戰而言,戰勝納粹德國并不意味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1945年8月9日,在中國軍民的協助下,蘇聯紅軍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決定性一擊。甚至在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后,仍有殘余日軍在多個要塞中負隅頑抗。直到8月30日,牡丹江附近東寧要塞的槍聲才徹底停息下來,宣告二戰最后一役的結束。
蘇聯將計就計爭取調兵時間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承諾,蘇聯將在納粹德國投降三個月后向日本宣戰。此前蘇聯和日本出于各自的戰略需要,一直依靠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保持“冷和平”,但雙方都清楚,一旦戰略形勢有變,這份條約就不具有約束力。
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蘇聯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這其實是蘇聯即將開戰的危險信號,但日本高層認為該條約的廢止似乎有深層含義:“如果日本提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新條約,蘇聯就有可能取代納粹德國成為日本的強大盟友”。于是日本提出以實質利益來換取蘇聯調停戰爭的方案。6月7日,蘇聯駐日大使馬利克向莫斯科匯報:“作為對蘇聯與日本續訂新協定的條件,日本愿意向我國歸還在1905年俄日戰爭期間占領的南薩哈林島,甚至可向我移交整個千島群島。”
斯大林獲悉日本政府的用心后,決定用“外交太極”為向遠東調派兵力爭取時間。這種做法收到奇效,甚至到了7月26日,中美英發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也宣布贊同公告精神之際,日本政府仍然希望蘇聯能幫助“降低投降條件”。
以對日交涉為掩護,蘇聯紅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了遠東戰役的準備。在擬訂作戰計劃時,蘇軍總參謀部拿出三個作戰方案,即登陸日本本土、進攻中國關內和閃擊滿洲。此時日本本土集結著約200萬陸海軍主力,蘇軍缺乏執行戰略性登陸戰役的能力,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而關內日軍沒有密集的集團,同時蘇軍只能沿著蒙古烏蘭巴托至中國張家口方向出兵華北,道路難以通行,也無法給予日軍決定性的打擊。只有滿洲,那里云集了70多萬關東軍,是日軍在中國最密集、最強大的作戰集團。蘇軍確信,如果迅速消滅關東軍,將使日本失去陸軍最精銳部隊,擊碎日本繼續戰爭的意志。
當時,蘇軍在遠東只有不到40個師的兵力,這些部隊沿著1400多公里的邊境線分散部署,而且裝備陳舊。為此,從1945年5月至7月,約有13.6萬節車皮滿載人員和物資開赴遠東。在趕往東方的部隊里,許多對德作戰英雄部隊都名列其中,它們大都有突破德軍筑壘地域的經歷,對付日軍在邊境設置的防線非常有經驗。同時,遠東部隊各坦克旅的第1坦克營全都換裝新式T-34中型坦克,戰役突擊力量得到顯著增強。
1945年8月,蘇軍在遠東集結了150多萬人、2.6萬門火炮、5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外加3800多架戰機。7月30日,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成立遠東蘇軍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被任命為總司令,所有戰爭準備都已完成。
蘇軍主力勢如破竹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次日凌晨,百萬蘇軍的滾滾鐵流沖向日軍陣地。盡管當天多數突擊地段正下著大雨,讓蘇軍機動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也掩護了他們的行動。蘇軍戰士沖入前線日軍哨所時,日軍士兵大多還沒從睡夢中清醒過來,有些人甚至以為“日軍的增援部隊來了”。全線進攻不到一小時,蘇軍就占領日軍前沿地區的所有哨所。
蘇軍隨后繼續推進并擴大戰果。在西線,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的外貝加爾方面軍在中蒙邊境的舊楚魯海圖伊村強渡阿爾貢河,開始向滿洲縱深挺進。而在東線,蘇聯遠東第1、2方面軍強渡黑龍江、烏蘇里江,向綏芬河、牡丹江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并對哈爾濱、長春展開“向心攻勢”。由于蘇軍摩托化縱隊的快速穿插,喪失縱深防御地帶的日軍一路潰敗,士氣低落。
要塞區拉鋸戰最為慘烈
最激烈的戰斗主要爆發在日軍經營多年的邊境要塞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就在與蘇聯接壤的邊境地帶修建了大量永備性軍事堡壘群。牡丹江附近的東寧要塞群曾是當時關東軍規模最大、構筑最齊全、可容納兵力最多的軍事要塞。該要塞群由勝洪山要塞、勛山要塞、麻達山要塞、三角山要塞等組成,最多時曾駐扎超過13萬日軍,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和“北滿永久要塞”。
由于日本此前抽調部分關東軍精銳支援太平洋戰場,蘇軍發動攻擊時,駐守東寧要塞群的日軍缺口較大。盡管如此,蘇日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日軍不斷派出特攻隊員,利用暗夜爬向蘇聯坦克,攜帶燃燒瓶和炸彈進行自殺攻擊。蘇軍不得不下令坦克乘員下車,拿起沖鋒槍和手榴彈掩護坦克,攔截瘋狂沖來的日本自殺襲擊者。一名蘇軍老兵回憶:“戰斗中,我們乘車小心翼翼地開進前線那條狹窄的小路,道路兩邊散布著數輛被打癱的T-34坦克和大批被機槍打死的日本兵尸體,煙云密布的天空中,若干架我們的伊爾-2強擊機呼嘯而過,而遠處的玉米地里,一張張曬得黝黑的臉龐和一面面太陽旗在玉米地里閃動,那是日軍的迫擊炮連……”
在附近的東寧縣城,日軍密集的火力點也給蘇軍造成較大傷亡。日軍發瘋似的向蘇軍發起反沖擊,只要一名蘇聯士兵登上城墻,就會有十幾名日軍和偽滿軍沖上來圍堵,用蘇聯老兵的話說:“敵人完全不顧惜死多少人,他們只要城池。”面對死硬的對手,蘇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戰斗中,第384步兵師第567團第7連遭日軍火力點壓制,機槍下士菲爾索夫用輕機槍向敵射擊孔打了幾個點射,但日軍機槍沒有被消滅,仍然阻擋著蘇軍前進。此時菲爾索夫的子彈已然打光,于是他撲向敵火力點,用身體堵住機槍眼。菲爾索夫的英勇行為,確保了連隊的順利進攻和戰斗任務的完成。
突破東寧要塞區后,蘇軍主力迅速向縱深穿插。直到8月17日,蘇軍開始從各個方向突入牡丹江南城,街上滿是飛舞的紙灰,這是日軍司令部機關正在焚毀文件。日軍士兵且戰且退,最后都集中到城南渡口周圍,那里是日軍最后的退路。由于日軍手里有一列裝有四門重炮的裝甲列車,火力之兇猛連蘇軍坦克都難以靠近。蘇聯坦克兵上尉斯莫特里茨基駕駛坦克高速沖向日本人的裝甲列車,最后同歸于盡。經過數小時的殊死戰斗,牡丹江獲得解放,日本關東軍最具戰斗力的部隊也宣告覆滅。
但牡丹江的解放,并不意味著附近的東寧停止抵抗。東寧要塞群被攻破后,殘余日軍大部向吉林潰退,但仍有一小部分留在外圍的勛山、勝洪山等要塞里憑險死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東寧要塞殘余日軍因通訊問題并未得到通知,還在負隅頑抗,蘇聯的勸降則被當作是“詭計”。由于要塞的堅固工事讓日軍躲過了蘇軍猛烈的炮火,兩軍士兵甚至在陣地上展開肉搏戰,從山坡上的單人掩體到山頂的戰壕,到處都堆滿尸體。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8月26日,蘇軍下令被俘的關東軍中佐河野貞夫前往勝洪山要塞,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同時蘇軍也在附近清繳漏網日軍軍事人員的行動,8月30日,東寧地區的殘敵全部肅清。至此,二戰最終在東寧要塞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