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以前叫八路,你可知道還有七路半?
1949年的1月,古老的北平在傅作義將軍的棄暗投明 、勇舉義旗下獲得了新生,在那段充滿了血與火,生與死的歷史里,有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發生。 蔣介石稱“他現在都成了‘七路半’了”傅作義將軍為什么會在關鍵的時刻舉起義旗?曾跟隨傅作義將軍出生入死,后來撰寫《傅作義一生》的作者張新吾的看法與人不同,他認為傅作義先生能在緊要關頭,走上正路,除了兵臨城下這一客觀原因,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主觀因素在里頭。早在國共合作一同抗日后,傅作義將軍就開始不斷地與共產黨人接觸,不僅從閻錫山和蔣介石手中保護了王若飛,還和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傅作義對八路軍的工作方法和作風非常欣賞。弄到最后,閻和蔣都非常不滿,閻錫山的評價是:“傅作義赤化了。”蔣介石則說:“他現在都成了‘七路半’了。”
有地位的好朋友為啥加入共產黨?董其武先生在回憶錄中寫道:1946年他被任命為綏遠省主席,就任前特意去拜見傅作義將軍,談話間傅將軍忽然問:“其武,咱們為誰打仗?”這突然的問話讓他一時摸不著頭腦將軍又催問:“其武,咱們究竟是為誰打仗?”他說:“你說為誰哩?咱們的口號不是替人民服務,為國家負責,要求政治上民主,經濟上平等嗎?”“是的,我們的口號是這樣的,可是,咱們究竟是為哪種人服務哩?為什么樣的國家負責呢?政治上是不是民主,經濟上是不是平等呢?”停了片刻又問:“我有多少好朋友,有學識,有地位,都向共產黨那里跑,這是什么道理呢?”1948年春天,“淶水戰役”后傅作義將軍又開始試探董其武,說:“其武,我看今年是咱的生死關頭。”董說:“已經走上這條路了,走到哪兒算哪兒吧!”傅將軍沉吟了一會兒,鄭重地說:“我已考慮生路是有的,那就是要下定決心走人民的道路!”
蔣緯國北平勸誘北平解放已成定局時,最后的說客是蔣緯國,他親自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飛到北平,并以東南行政長官為誘餌,傅作義將軍要是對蔣介石抱有一絲幻想的話,都可以再回頭。但是傅作義鄭重地說:“我半生戎馬,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利,對人民有利,個人得失何足道哉!”無計可施的蔣介石使出最后一招,發電報要求傅作義用一周時間把13軍少校以上的軍官和武器運到南京。為了穩住蔣,傅作義用了個“兩面派”的做法,一面復電“遵照辦理”,一面通知平津前線司令部炮擊天壇機場,蔣軍的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了四五天也不能降落,空運精銳的夢想也落空了。毛主席在北平解放后跟傅作義將軍開玩笑說:“蔣介石是交易所起家的,結果還是被你傅作義贏了。”
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自己辦得了不光是蔣介石,美國人也在覬覦著在中國的利益。杜魯門派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匆匆飛到北平來拉攏傅作義,說:“美國今后可以繞開蔣介石直接支持閣下,幫助‘華北總部’的部隊南撤。”傅將軍只是笑笑:“我是地方軍政長官,怎能接受貴國的援助呢?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自己辦得了。”愛國之心,溢于言表。“三個死”折射胸懷
在做出最后的決斷之前,傅作義把王克俊叫到了住處,王先生回憶:那天到了傅作義先生的屋子里,傅先生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國民黨必敗,擁護毛主席,擁護共產黨才是大勢所趨。最后,傅將軍決然地說:“我是準備冒著三個死來做這件事的。第一,這幾年來,我不斷地對部屬講‘剿共’的話,而今天秘密地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他們的思想若是不通,定會打死我;其次,這件事做不好,泄露出去,蔣介石會以叛變罪處死我;再者共產黨也可以按戰犯罪處決我。但是,只要民族能獨立,國家能和平統一,咱們還希望什么呢?”
效法意大利建國三杰
傅作義將軍很早就經常邀請北平的學者和教授到勤政殿吃西餐,論古今,談國事。1949年1月16日,傅將軍與徐悲鴻、周炳琳、朱光潛、楊人木便等20多位知名人士談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徐悲鴻說:“北平市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系于將軍一身,當前的形勢,戰則敗,和則安,這已是目前的常識問題。”著名的歷史學家楊人木便教授更是慷慨陳詞:“內戰已經給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災難,仗不能再打,希望傅先生效法意大利建國三杰,流芳百世。”傅將軍聽后十分高興,引用漢代政治家荀悅的話說:“不聞大論,則志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幾天以后,經過談判的《關于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正式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