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之變 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2017-04-29 08:57:28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朝鮮國王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
朝鮮國王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狀言……”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現代戰爭很少見刀光劍影,能見到的大多是槍炮所帶來的滾滾硝煙,你略窺一下仍在燃燒的加沙戰場便知,開戰便意味著槍林彈雨和炮火連天。
古代戰場是否只見血腥而不聞硝煙呢?否。公元十六世紀時,大明朝便與日軍在朝鮮平壤,真槍真炮的大干了一場,大炮對鳥銃,硝煙彌漫。新華網刊載文章記錄了這場大規模的戰事,在戰火燃燒的平壤,明軍用火力最猛的大炮抗日援朝,成功擊退日軍。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說到古代戰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劍影,與現代戰爭中的槍林彈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樣也有與現代戰爭一樣的炮火連天。自從唐代開始嘗試將火藥應用于軍事,經過歷代不斷的改進,使用火藥作戰的方式已經名目相當繁多了。特別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藥來推送彈丸的金屬管形火器,其主要分為炮、槍兩大類,并在戰爭中逐漸取代刀、劍、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紀,明軍與日軍就在朝鮮平壤爆發了一場用大炮與鳥銃互相射擊的大規模戰事。
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1592年發動二十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于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軍民望風皆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