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另一支“飛虎隊”
在中國,陳納德的名字和“飛虎隊”、“駝峰航線”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而蘇聯援華航空志愿隊卻是鮮為人知,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幕呢?根據解密檔案的記載和當事人的回憶,估計大體上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由于當時蘇日之間并未宣戰,蘇聯擔心引發與日本的軍事沖突,因此不愿意公開介入中國抗戰。在這種背景下,蘇聯空軍進入中國后必須保密,飛機去掉了所有國家標記,蘇聯國內嚴禁議論此事,蘇聯政府和志愿隊隊員也非常低調,對家人也保密,庫里申科在給妻子的信中就曾這樣寫道:“我調到東方的一個地區工作,這里人對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鄉一樣。”
二、中國政府對蘇聯志愿隊沒有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1937年,中蘇兩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依據條約規定,蘇聯向中國援助大量物資,空軍支援力量則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有鑒于此,蘇聯空軍志愿隊員來華后一般不拋頭露面,以1938年2月18日空戰為例,戰事結束后,中央社報道時只強調了“我空軍”將士建立奇功;《新華日報》同樣沒有提及蘇聯空軍戰士:“這幾天來,武漢市面不論窮街僻巷,都在議論著18日我國空軍擊落敵機16架偉大勝利的情形。”這一點與“飛虎隊”截然不同,蘇聯航空隊自始至終都是志愿者形式,是秘密的,而“飛虎隊”開始是志愿者,后來美國參戰后就不需要偽裝了,可以正面宣傳。
三、蘇聯志愿隊隊員來華后許多人用的都是假名假姓,這給今天歷史研究者厘清他們的來龍去脈增添了難度。航空志愿隊隊員普希金1938年3月來到漢口參戰,他在回憶錄《莫斯科—漢口》中提到:“我們在中國打仗都是用的假姓,例如機組都是姓‘鳥’的名字:索洛金、拉斯多奇金、奧爾洛夫。”在俄語中的意思是喜鵲、燕子和鷹。
四、蘇方的有意掩飾,使得援華航空志愿隊的資料匱乏,存世不多。在蘇聯內部,這項行動被稱為Z作戰,除軍事人員外,一些黨務人員也一同派遣過來,為掩蓋這些政工人員的身分,蘇方采用“首席領航員”等多種頭銜掩飾。志愿隊所有人員在蘇軍中的真實身份和職務都對中方保密。
所有這一切,都為蘇聯航空志愿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1941年,蘇日關系緩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隨后德蘇戰爭爆發,蘇聯借機停止了援華,并撤走了航空志愿隊,這支部隊從此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近年來前蘇聯檔案資料的解密,相信會有更多關于航空志愿隊的內幕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