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美國第七艦隊為何開進臺灣海峽?
朝鮮戰爭雖然爆發于陸上,但背后的大國決策卻和海洋息息相關。譬如,美國在戰爭爆發后的第一反應為什么是把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
朝鮮戰爭爆發之后,美國的第一反應非常耐人尋味。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不是讓駐日美軍馳援南朝鮮,而是讓自己的第七艦隊迅速地開進了臺灣海峽,其目的就是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要搞清楚這其中的緣由,我們需要先拿一張地圖。在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臺灣(當時臺灣處于國民黨控制之下,其實也就是變相地在美國人的控制之下)與南朝鮮、日本在地緣上構成一個三角形的結構。
日本因為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是美國在遠東地區最穩固的前進基地——借助日本的工業體系,戰時美軍需要的武器裝備、后勤給養都可以就地生產,無須從本土運輸,而戰損裝備的保障、傷員的救治等也都可以在日本完成(戰后日本經濟復蘇借助的就是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的軍需品訂單)。因此,日本是這個三角結構中最重要的一個點。
如果在朝鮮半島或者臺灣發生戰事,那么美軍可以以日本為跳板進行支援,而無論從中國大陸方向還是從蘇聯方向,要想對日本本島發動軍事打擊,臺灣地區和南朝鮮都將構成保護日本的第一道屏障,這樣日本、南朝鮮、中國臺灣就構成了一個非常堅固的三角形結構。
當然,世界上并不存在無懈可擊的東西,這個戰略三角結構也不例外。美國人這個布局的問題在于,三點俱在的時候確實無懈可擊,可一旦這三個點當中的任何一個點出現松動的話,就會導致其他兩個點在短時間內完全崩潰。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日本丟了的話,南朝鮮和臺灣地區就失去了戰略后方。沒有日本這個前進基地,美軍想馳援朝鮮戰場或者臺海戰場就只能從夏威夷遠道而來。我們從地圖上看,這是多遠的距離?也許美軍的艦隊還沒到,這兩個地方就已經丟干凈了。
如果臺灣出了問題,那么來自東亞大陸的力量就可以以臺灣為跳板打擊沖繩,進而可以打擊日本本島。日本一旦保不住,南朝鮮就同樣不保。同樣的道理,如果南朝鮮丟了,那么對方就可以越過狹窄的對馬海峽直取日本本島。失去了日本的支撐,丟掉臺灣實際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搞清楚了美國在東亞所布的這個局,也就好理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的反應了。
僅僅從技術角度說,美國這么做并非是在胡來。假如當時解放軍解放了臺灣,從美國人的角度看,臺灣就很有可能為蘇聯所用。從理論上說,如果蘇軍以臺灣為跳板,就可以打下沖繩,進而直逼日本本島,到那時南朝鮮將徹底失去戰略上的大后方。
一旦上述情況出現,那么無論之前南朝鮮做了如何的頑強抵抗,朝鮮半島最終都將不再和美國有任何關系。屆時日本本島將直接面臨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潛在威脅,原本它是美國最好的戰略跳板,到此時將成為一片毫無價值的死地。一旦如此,美國在第一島鏈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一直向東撤,而下一個戰略立足點則遠在夏威夷……
現在我們清楚了,一個不大的臺灣島,從戰略上來說,卻關系到半個太平洋的控制權。對美國人而言,朝鮮戰爭爆發后讓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就相當于發現著火后先把屋子里的煤氣罐搬出去——先保證不會把半個樓炸飛了,然后再去滅火。讓第七艦隊封鎖住臺灣海峽,就是先把最壞的可能性排除掉。只有臺灣地區安全,日本才安全;只有在日本安全的情況下,美軍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應對朝鮮半島發生的事情。
這里是從地緣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但有必要多說一句的是,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時下流傳甚廣的所謂“中國因為抗美援朝而失去收復臺灣的機會”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且不說朝鮮戰局直接關系中國東北主權,也不說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遠在志愿軍入朝之前,僅僅從大勢上說,從解放戰爭勝利的那一刻開始,后面的連鎖反應就已經不是中國自身可以控制的了。而如果不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就無法結束中國事實分裂的局面。可以說,朝鮮戰爭是中國重歸大一統后躲不開的一場考試,所幸的是,新中國考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