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設計的一次性沖鋒槍 日本至今還在用
在1941年,美國陸人注意到在西歐戰場使用的幾種沖鋒槍都相當簡單有效,尤其是德國的mp40和英國的司登,相比之下,即使是已經簡化的m1a1湯姆森沖鋒槍仍然是成本較高、生產較費時。于是提出要求研制一種新的沖鋒槍,以取代湯姆森沖鋒槍。
要求全金屬結構,最好能任意發射9mm派拉貝魯姆彈或。45acp彈,至少能有轉換工具,可以方便用戶自己轉換口徑,外形應與司登類似,成本最好像司登一樣低。
使用沖鋒槍的美軍士兵
1942年10月,通用汽車內陸分公司的治·海德和費雷德克·辛普森一起研制出一種符合要求的原型槍,試驗結果證明該槍無論是威力和可靠性,還是壽命都優于當時的同類武器(測試中射擊超過5000發,只發生了兩次故障)。
1942年12月12日,美國陸軍正式決定采用該沖鋒槍作為制式武器,并定型為美國m3.45口徑沖鋒槍,。45口徑即m1911手槍使用的11.43毫米手槍彈口徑。
因外形設計參考了司登沖鋒槍,機匣是簡單的圓筒形,前面接有外露的槍管,其形狀與一種注射黃油的工具相似,因此被士兵們俗稱為注油槍(greasegun),國內把這個詞翻譯成黃油槍。m3為了控制成本簡化機構到了讓人發指的地步,該槍唯一的保險裝置,就是拋殼口防塵蓋內部的卡銷,這個卡銷與槍機體后的一個沖孔(保險孔)位置對應。
當槍機處于閉膛位置時,關上防塵蓋后保險卡銷就卡入槍機保險孔內,阻止槍機運動。當槍機處于后部開膛待擊的位置時,關上防塵后保險卡銷也會正好卡住槍機的前端面,使槍機不能復進。
m3沖鋒槍的最初目的是設計一種一次性使用的輕武器,一旦損壞就干脆扔掉。然而,在1944年,前線上的沖鋒槍數量總是短缺,因此美軍不得不大量生產易損部件,以維持部隊手中的m3沖鋒槍的正常使用。
m3沖鋒槍
而各型湯姆森沖鋒槍也由于其替代者的數量不足,而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美國政府還把m3系列沖鋒槍援助給其他國家,或援建其生產線。例如二戰結束后,大量的德軍武器被銷毀,當德國境內需要維持治安及基本防務急需武器時,美國提供的一些淘汰武器中就包括了m3系列沖鋒槍。
菲律賓海軍至今還在使用m3,而日本自衛隊的坦克部隊和偵察部隊到現在也在同時使用m3和m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