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世界歷史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漢竇憲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戰發生于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止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漢軍統帥竇憲統率漢與南匈奴聯軍,經3個階段作戰,終于徹底打敗了北匈奴。
竇憲簡介
竇憲(?—92年),字伯度,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權臣,名將,竇融曾孫,章德皇后兄。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以外戚拜為郎,遷侍中,不久又升為虎賁中郎將,日益受到寵任。和帝即位,太后臨朝,竇憲在內掌握機密,對外宣布詔命;其弟篤、景、并居要職。永元元年(公元89),竇憲遣客刺殺太后幸臣,得罪,被囚于宮內;因害怕被殺,自求擊北匈奴以贖死。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馀出征。竇憲遣精騎萬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追擊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命中護軍班固作銘。回師以后,拜憲為大將軍,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二年,竇憲出屯涼州。三年,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敗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單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從此破散。竇憲既破匈奴,威權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蓋主,與中常侍鄭眾定計予以懲治。四年,竇憲還朝,帝勒兵沒收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命令他到封邑去,等他到達以后,迫令自殺。
竇憲攻北匈奴之戰的起因
漢章帝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病故,由太子劉肇即位,稱漢和帝。和帝只有10歲,便由其母竇皇太后執政。竇太后精明干練,東漢政權至漢和帝時雖已開始呈現退坡跡象,但竇太后為首的東漢統治集團,仍有乘光武中興以來的余威,恢復漢武帝時期強盛局面的雄心。此時,一些有利的外因條件也為東漢征匈奴提供了良好的戰機。其一是班超在西域地區已節節取勝;其二是北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立單于的斗爭,內部四分五裂。南匈奴屯屠何單于,見北匈奴內部大亂,且連遭災荒,遂想借機出兵并滅北單于,統一匈奴全境。于是,便上書請求漢朝也同時出兵協助。屯屠何單于同時建議:發南匈奴國中之精兵,以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日逐王須訾率騎兵1萬出朔方;左賢王安國、右大且渠王交勒蘇率騎兵1萬出居延塞;屯屠何自率騎兵萬余人屯五原、朔方塞以為拒守。并請求天子派軌金吾耿秉、度遼將軍鄧鴻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諸太守同時率軍北進。請北地、安定太守率兵各屯守要塞,以防不測。屯屠何奏告漢朝說,其各部兵馬將于九月調集河上,請天子準其所請。
東漢王朝接到南匈奴屯屠何單于的奏章之后,竇太后便以單于之書令耿秉閱讀。耿秉看罷進言說:“過去漢武帝統一天下,欲使匈奴臣服,可惜天不作美,未能如愿。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降服,邊境安定,全國統一,吏民休養生息60余年。至王莽篡位,變更單于稱號,引起動動,單于遂叛離漢朝。烏桓、鮮卑歸順漢朝后,威鎮四夷,其效如此。現在天賜良機,北匈奴內部紛爭;南匈奴主動請求傾國出動,征伐北虜,以夷制夷,國家之利,應予準奏”。耿秉并表示愿為國家效命。
竇太后贊同耿秉之議,但尚書宋意卻反對耿秉的建議。認為夷狄反復無常,在其力量強時即侵凌弱者。自漢興以來,國家數度征伐匈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自鮮卑歸順以后,斬獲匈奴萬數,夷虜相攻,漢坐享大功,且未費一兵一卒。如若聽信南匈奴之策,讓其吞并北匈奴,則鮮卑人必然受到限制。鮮卑外不能侵掠匈奴,內不能向漢朝請功,必然侵掠漢邊境。
竇太后經過抉擇,決意按耿秉議,發兵進擊北匈奴,但同時也采納宋意之議,不使南北匈奴合并為一國,以利分而治之。東漢三公九卿得知太后決意進兵,一齊向太后進諫,力圖阻止此次征戰,被竇太后回絕,決心以竇憲為車騎將軍,統率漢匈聯軍出征。
東漢作戰策劃
漢軍第二次征匈奴戰役,從部隊的編成到作戰目標,都進行了詳盡的策劃和周密準備。漢軍決定發北軍五校之軍:步兵、長水、射聲、屯騎、越騎,出動黎陽營、雍營之軍;調發緣邊12郡的精騎(云中、定襄、雁門、代郡、朔方、五原、上郡、西河、安定、北地、漁陽、上谷郡);選拔邊境郡縣的鮮卑、烏桓等羌胡騎兵;此外還有南匈奴之精銳騎兵。東漢將這些騎兵編組為三路大軍,分別向北匈奴進軍,約期會師于涿邪山(阿爾泰山東脈及約今蒙古戈壁阿爾泰山西部地區),以期殲滅北單于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