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戰爭的介紹及影響
大家都知道,我們以前是封建主義社會,可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為了改革這種封建主義,便開始合作,籌備了第一次大改革,也就是第一次“北伐戰爭”也被人稱為“第一次大改革”。
第一次北伐戰爭示意圖
這次戰爭雖然遭到慘敗,可是卻讓國民黨跟共產黨合作了起來,我們都知道以前兩黨都是對立狀態,隨著這一次的大改革,使兩黨變得友好了起來。兩黨在廣州鞏固了基地,開了一間黃埔軍校,為的就是想成立一支強大的兵隊。為北伐戰爭的開始做好強有力的軍隊,到時戰爭開始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力量。隨后,共產黨便開始密切的與公民聯系和配合,民心一致,絕對可以成功。可見,兩黨籌備這次戰爭的計劃非常的好,也非常謹慎。
在這次北伐戰爭中,主要打擊的對象就是北洋軍閥的吳佩孚和張作霖、孫傳芳等。但主要的還是推翻封建主義的傳統思想,使中國可以進一步的改革。在這第一次北伐戰爭開始后,很多愛國人士紛紛過來支持,這次改革也驚動了蘇聯,蘇聯覺得這次改革一定會有所不一樣,所以二話沒說便起兵支持了起來。
可是這次戰爭還是失敗了,在這次戰爭開始后,隨后國民黨的反面派與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的反面派勾結了起來,他們先后發生兩次政變,分別是“四一二”和“七一五”這兩次政變之后,第一次北伐戰爭徹底的失敗。
可是經過了這次失敗,但是我們看到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看到了中國還有許許多多很愛國的人士,所以失敗不可怕,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北伐戰爭是勝利進軍的嗎
史學家在提到民國中后期歷史的時候,都喜歡提一個詞匯,叫做“北伐戰爭”。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崇高的理想,也有一種軍人使命感,讓人由衷的尊敬與敬畏。
北伐戰爭照片
雖然北伐戰爭是勝利進軍,大獲全勝。但在打仗過程中的矛盾也是很多的。首先,北伐戰爭是需要軍隊的,那么軍隊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在前幾期的學員里面,眾人真的是一腔熱血精忠為國。所以,打起仗來不要命的拼。那么,黃埔軍校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當初孫先生感覺中國革命無力,所以創建的。創建的時候,因為國共有著共同利益,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種利益綁定。
那個時候,共產黨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周恩來。周恩來那時候任政治處主任,負責學生們的思想工作的。黃埔軍能在北伐中歷盡挫折而不退縮,與周恩來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有很大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周恩來也功不可沒。
北伐軍的對手是誰呢?是當時的割據軍閥,這些舊式軍閥已經跟不上歷史的車輪。因此,轟轟烈烈的北伐發動了。北伐勝利進軍有一個要素,就是這些舊式軍閥在當地已經沒有群眾基礎,所以北伐戰爭開展的有條不紊,中間遇到的波折不是很多,所到之地人們紛紛呼應。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在國民黨作戰史中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
關于北伐戰爭的故事
北伐戰爭的故事有很多。這場1926年開始的一場戰爭,是國共兩黨一次成功的合作。在辛亥革命失敗之后,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割據一方。當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此時的國共兩黨如果不合作無法擊敗強大的軍閥,于是兩黨選擇共同擊敗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照片
北伐戰爭的故事在雙方作戰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不乏有趣的事兒。
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個,體質差,還是高度近視。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生活十分艱苦,很多地形也不能騎馬。戰士們看到劉伯承行路困難,特地綁了個擔架給他,這樣劉伯承也能省力點兒。但是劉說什么也不肯躺上去。他說:我走路困難,你們抬著我走路不是更困難。戰士們沒辦法只好削了根根給他拄著,但是棍有點長。鄧小平打趣道:你們給他的棍短點兒,不然拄著多像乞丐。劉伯承接道:那我就用大別山這根打狗棍打到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
關于劉伯承的北伐戰爭的故事還有一個。當時有五個游擊區,這幾個游擊區的領導人背景不同,矛盾自然不少。劉伯承吞了朱懷冰的游擊區時候,石友山立即出兵打劉伯承。最后劉伯承游擊區被逼到角落,劉伯承一邊喊著:“石友山是民族救星!堅決擁護石友山!”一邊走到石友山的游擊區,跟他協商完之后,剛走出來,劉伯承就喊:“石友山是漢奸!打到石友山!”。
北伐戰爭主戰場是什么
北伐戰爭主戰場是一場完美的憂國共合作共同完成的一次大革命。雖然是共產黨主動要求的合作,但是共產黨也的確是拿出了百分百的誠意去合作,在戰爭中,充分投入兵力去作戰。——即使在這之前,兩黨因為立場不同摩擦不斷,但是共同的奮斗目標還在支撐著合作。那么北伐戰爭主戰場是哪里呢?
北伐戰爭紀念館
這場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北伐戰爭主戰場主戰場是湖南、湖北,作戰對象是吳佩孚。再者由于吳佩孚是三者之間實力比較弱的,我們集中兵力去對抗成功性也大一點。再加之,三大軍閥之間也不是完全的合作關系,還是有利益競爭的,所以另外兩家肯定會觀望一段時間。
第二階段的北伐戰爭主戰場是從江西到江蘇南部和浙江,主要作戰對象是孫傳芳。雖然孫傳芳在看到自己的上家快被滅了之后,已經趕緊的商量對策了,但是無奈還是一直在被打退,最后也被滅了。
第三階段的北伐戰爭主戰場是東三省,作戰對象是張作霖。這個人也是三者之中實力最強,最難搞的。這一階段情形比較復雜,蔣介石在占據南京上海后,心里就不安分了,發動政變。國民政府在武漢曾發動沿平漢線北伐,但是僅僅將奉軍驅出河南。隨后武漢發動“清共”。后來蔣發動第二次北伐,將奉系勢力驅逐出山海關。
總的來說,這次戰役是勝利的,但是勝利果實卻是被蔣介石盜取了。
北伐戰爭的路線是怎樣的
北伐戰爭是在中共兩黨共同合作之下的一次成功的大革命。所以說這也是在間接地說明,其實中國人自己合作團結起來也是很強大。但是在后期北伐的勝利果實被盜取這一點看來,政治立場不一樣果然無法和諧相處。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戰爭,所以北伐戰爭路線十分復雜。
北伐戰爭路線圖
面對強大的三大軍閥,北伐部隊沒有明顯的人數優勢,所以在咨詢了蘇聯方面的建議之后,決定集中精力,逐個攻破。北伐戰爭路線的第一站是吳佩孚老巢,此人的大本營在湖南湖北兩地。而在當時的湖南也不是那么太平,當地百姓也在進行反吳佩孚的運動。此時先遣小部隊先進入湖南,在打理好一切之后,大部隊隨即進來,一路追著吳佩孚打。
在清理了吳佩孚的軍力之后,北伐部隊轉向江西戰場,與孫傳芳的部進行斗爭。在吳佩孚被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孫傳芳已經意識到下一個就是自己,趕緊商量了對策,但依然是被北伐軍打得一路敗退。其中表最突出的就是葉挺部隊,葉挺部隊出現的地方就沒有打過敗仗,也因此得了“鐵軍”的稱號。
此時屢吃敗仗的孫傳芳連忙向東北的張作霖求救。而張作霖作為三人之中實力最強的,也意識到他們將矛頭轉向了自己。果斷把戰場放在了南京,最后也輸在了南京。
在北伐南京之時,蔣介石內心發生動搖。他和汪精衛發動了發革命政變,由此使北伐被迫停止。北伐戰爭路線也至此中止。
北伐戰爭的時間是什么
在孫中山實行辛亥革命失敗后,北洋政府逐漸顯現出了劣勢,軍閥內部更是混亂混亂,各個軍閥都各占一方。
百團大戰歷史圖片
在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1924年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形成了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1926年的2月在北京舉行了北京特別會議,會議的內容是指出現在的重要任務是推動廣東的革命向北發展。為了結束混亂的局面,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在同年7月9日,由蔣介石作為總司令,領導廣東的國民政府反對北洋軍閥,戰爭從1926年進行到1928年,這一革命統一戰爭被稱為北伐戰爭。
北伐大軍在8月的下半月攻下汀泗橋、咸寧和賀勝橋,同樣在10月10日成功占林了武昌。北伐大軍在11月攻占了九江、南昌,并一下子擊潰了北洋軍閥孫傳芳的主力軍。同一時間,福建、浙江一帶的軍閥也一起投降了北伐大軍。但是北伐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因為決裂,這是因為在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了政變。之后中國開始了十年的內戰。
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為了解救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為了革命戰爭的統一,在這個口號的影響下,在中國共產黨革命軍隊的努力下,北伐戰爭的革命意義是深刻的,因為它嚴重的擊垮了軍閥和帝國主義的統治,為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堅定而又又有力的基礎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