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后有一位抗清猛將仍在抵制清軍他是誰?
崇禎殉國后,相繼出現了“弘光”、“魯監國”、“隆武”、“紹武、“永歷”等南明政權,僅一年多的時間,在清廷的重兵打擊下,這些政權紛紛敗亡。
公元1646年年底,南明僅存一帝(永歷帝)一王(魯王朱以海)進行抗清斗爭。鄭芝龍長子鄭成功不恥于父親投靠滿清的卑劣行徑,毅然出走,他在福建沿海一帶招兵買馬,于公元1647年,一月,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爵位、姓氏皆為隆武帝所賜)之名誓師反清。
雖然一度有了李自成余部的大順軍的幫助,抗清形勢有了好轉,但是在清廷的打擊下,原先反正的各路勢力也紛紛敗亡。金聲桓、何騰蛟、李成棟等歸明將領先后壯烈殉國。有利局面轉瞬化為烏有,永歷政權再度陷入困境。
無奈之下,永歷帝只得派人聯絡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本文的故事自此開始!
張獻忠在西充(今四川南充治下)鳳凰山被清軍射殺后,所部傷亡慘重。麾下四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收攏余部,轉戰西南之地,后在貴陽召開會議決定此后的出路和策略。
孫可望主張向兩廣一帶山區進軍,如遇不測,可尋機出海。而李定國則堅決反對,他慷慨陳詞:“當前清軍大舉進攻,闖王血濺九宮山,老萬歲中箭身亡,我們與清軍有不共戴天之仇。當務之急,只有聯明抗清才是唯一出路,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只想偏安的孫可望對其建議無動于衷,性格剛烈的李定國當下表示如果亡命南海的話,不如現在就自殺,隨即拔劍準備自刎。在場眾將見其決心已定,紛紛跪倒在地,表示擁護聯明抗清的建議,孫眼見孤掌難鳴,只得改口同意其建議,不過自此兩人嫌隙已生。
應明黔國公沐天波的邀請,大西軍開赴云南幫其平亂,隨后很快穩定了云南的局勢。李定國等人在云南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與民生息的政策,受到了當地各族人民的大力擁護,軍隊人數猛烈增長,達到二十萬人,并增加了新式兵種——象隊。
接到永歷帝的聯合抗清的邀請后,權欲過盛的孫可望乘機提出請封“秦王”的要求,為了實現“聯明抗清”的愿望,李定國只得保持沉默。不過永歷帝斷然拒絕了孫可望的無禮請求,聯盟的策略暫時被擱置,惱羞成怒的孫可望不久自稱“秦王”,拒絕接受永歷帝的所有詔令。
此后,孫可望率軍進入貴州,留李定國駐守云南;眼見抗清形勢愈加嚴峻,永歷帝只得再次遣使聯絡孫可望,表面與其虛與委蛇的孫可望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私下派出精兵奔赴永歷帝駐蹕的南寧,殺害五位輔政大臣,并且逼迫永歷帝冊封其為“秦王”。
清軍步步逼近,不久攻下了南寧,永歷帝在孫可望的接應下避往貴州安龍所,并允諾一應軍事,孫可望均可以先斬后奏,自此,大西軍與永歷政權的聯合抗清戰線才宣告建立。
為了徹底消滅南明政權,清廷實施兩路夾擊戰略:命定南王孔有德兵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平西王吳三桂兵出敘州(今四川宜昌),進攻川南。
形勢緊迫,孫可望和李定國經過商議,決定兵分兩路迎戰清軍:劉文秀率北路大軍進攻四川;李定國率東路大軍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留守后方。大西軍也自此正式踏上了與清軍主力交鋒的征程,掀開了南明史上最為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軍事反擊篇章。
李定國所率八萬大軍一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連克數城,很快逼近桂林以北的嚴關。嚴關位置非常重要,是扼守桂林城的屏障,兩軍在嚴關下展開了異常激烈的戰斗,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嚴關此后為明軍控制。
又過幾日,孔有德率軍前來奪關,兩軍尚未交鋒,忽然明軍的戰象沖入戰場,清軍的馬匹紛紛受驚,乘此良機,明軍立刻尾隨掩殺,不久,這路清軍被全殲,僅余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
李定國率軍乘勝追擊,圍困桂林城,公元1652年,七月四日,桂林被攻下,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聚集家人自焚于府內。桂林大捷后,各地降清將領紛紛驅逐清軍,反正歸明,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為了慶祝勝利,李定國擺下酒宴,邀請新歸附的明將胡一青、馬寶等人,他對眾人道:“文、張(文天祥、張世杰)諸公精忠浩氣,足以光照青史,為天地增色。但是我們對于國家,不希望最后有這樣的結果。”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此后,李定國一鼓作氣,先后攻下了長沙、常德、龍泉、吉安等接近二十個州郡,將三千里的土地重新納入南明政權。
湖廣戰場的接連失利,震動清廷,迅速派遣敬謹親王尼堪率十五萬大軍直撲長沙,兩軍第一次交鋒不分勝負;李定國決定采取誘敵之計,在衡州交鋒后,明軍佯裝敗退,退往一片樹林中設伏,不知是計的尼堪率軍窮追不舍,突然,明軍從樹林的四面八方殺了出來,身陷重圍的尼堪被當場斬殺,所部清軍全部覆沒。大思想家黃宗羲后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歷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不過,劉文秀率領的北路大軍由于輕敵,遭受吳三桂率軍重創,孫可望乘機削其爵位,并將其部隊拆散,引起許多將士的不滿;眼看李定國立下赫赫戰功,孫可望更是嫉妒不已,他陰謀將李定國誘殺,后來詭計被揭露后,他開始與李定國撕破臉皮,親自率軍攻打。不忍自相殘殺的李定國率部自湖南向廣西轉移。孫可望率軍則緊追不舍。
孫、李內訌的消息被清廷獲悉,貝勒屯齊率領大軍再入湖南,清軍在寶慶(湖南邵陽)與孫可望軍遭遇,驕傲輕敵的孫可望軍被殺的大敗,他率親隨狼狽逃竄。
湖南大部地區重新落入清廷手中;平南王尚可喜也乘機占領了梧州和桂林等地。李定國等人浴血血戰所取得的輝煌戰果,被孫可望這種為了權勢、自相殘殺的愚蠢舉動一朝葬送,可悲可嘆!
此后,李定國開始在兩廣轉戰,由于清廷重兵云集,雖然屢有勝績,但是沒有改變不利的局勢,公元1654年初,魯王政權下的張名振率水師攻入長江,進逼鎮江;鄭成功也率大軍攻打崇明,沿海一帶危急,清廷放松了對李定國的包圍。
李定國乘勢跳出包圍圈,率軍東征,一路連戰連捷,得到了沿途義軍的大力響應,很快兩廣大部分地區又為南明所控制。此時李定國準備聯合鄭成功攻打廣州,以兩廣為基地,乘勢北伐,直到統一中國。
他率領大軍很快抵達了廣州的門戶新會,在經過炮擊、掘地道、強攻等一系列嘗試后,均未能攻入城內。清廷很快調集十萬大軍來援,久攻不下的明軍又爆發了瘟疫,驍勇彪悍的八旗鐵騎更是直接將李定國一直視作利器的戰象沖垮,一番激烈交鋒后,明軍大敗。新會城下尸橫遍野,多數是明軍的士兵。
此時的鄭成功正準備與清廷議和,因此沒有響應李定國的軍事行動,致使其孤軍難鳴,退守南寧后,李定國收攏殘軍,僅剩六千人。
逐漸驕縱的孫可望大權獨攬,全然不將永歷帝放在眼中,難以忍受其驕橫跋扈,永歷帝秘密派人聯絡李定國,望他能夠率軍來護駕。
接到密詔的李定國氣憤不已,當即表示要出兵勤王護駕,不料消息走漏為孫獲悉,他立刻大開殺戒,將吳貞毓等十八名大臣全部處死,史稱“十八先生血案。”為了阻止李定國軍,他不斷增兵防守各個關隘。
不甘受辱的永歷帝再次秘密向李定國送去血詔,邀其前來相救,接到血詔的李定國眼見君王受辱,痛哭不已,當即對天盟誓要鏟除奸逆,恢復明室河山。此時清廷負責經略西南的大學士洪承疇采取“兩粵合剿”的策略,大大的壓縮了李定國的生存空間;事不宜遲,他立即率軍向貴州進發,途徑田州(今廣西田陽)時,由于孫部不愿意自相殘殺,因此紛紛棄城逃走。
此時率軍駐守貴陽的孫可望為了不讓李定國接走永歷帝,命令白文選將永歷帝從安龍向貴陽轉移,白文選早就不滿于內訌,因此不斷以各種借口拖延,終于,公元1655年,孫可望率軍抵達安龍所(后改名安龍府),君臣相見,抱頭痛哭。經過一番商議,決定將朝廷遷入云南。
在駐守云南的大將劉文秀、王尚禮、賀九儀等人的策應下,李定國護衛永歷帝成功抵達昆明,劉文秀私下對李定國道:“我們認為孫可望是董卓那樣的人,但是就算將其誅殺,難保不會出現曹操那樣的人”。以此對李定國的忠心提出質疑,李定國當即對天盟誓:“此生忠于大明,絕無二心,若違背誓言,天誅地滅。”劉文秀為其忠心所感,自此兩人連為一體。
永歷帝不久冊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軍政大事悉數委于李定國等人。掌握大權的李定國絲毫不改對永歷帝的忠心和尊重。
為了恢復明室的中興大業,李定國多次派人攜永歷帝的詔書去與孫可望和解,可惜已經被仇恨和權欲沖昏了頭腦的孫可望毫不理會。不久,更是決定親率十萬大軍攻打云南,企圖奪回永歷帝。
僅有三萬兵力的李定國無奈之下,決定收縮防守,孫可望大軍長驅直入,很快打到了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孫軍此時剛渡河到一半,突然,早就對孫可望非常的不滿的白文選、馬唯興等人臨陣倒戈,匯合對岸的李定國軍隊掉頭殺向本方軍隊,孫可望軍立時大潰,許多士兵紛紛跪在地上,高聲疾呼:“擁戴晉王!”窮途末路之下,孫可望僅率數十騎兵狼狽逃走。
不甘于失敗的孫可望跑到長沙,投降清朝,企圖借兵復仇。更為嚴重的是他將南明的軍情虛實等匯報給了清廷,使得此后清廷的出兵計劃有了非常強的針對性。此人醉心于自己的私欲和權力,多次將民族大義置之不理,一再的破壞抗清的局面,對于南明來說,實乃最大的罪人。不過其下場也很凄慘,清廷一開始封他為“義王”,后來局勢逐漸穩定后,利用一次圍獵的機會,將其射殺,結束了他極其不光彩和罪惡的一生。
在洪承疇、吳三桂、卓布泰等清廷數路大軍的壓迫下,貴州各地很快被攻下,卓布泰所率大軍直抵貴州盤江一帶,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明軍英勇阻擊,初戰告捷。
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李定國等人疏于防備,又刮起北風,清軍乘勢猛射火箭,燃起山茅野草,致使明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后大肆屠殺明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泰抓獲處死,明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但是,李定國并未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么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后已。”
在隨后的會議上,李定國的撤入湖南、轉移越南、聯合鄭成功的提議和劉文秀的避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陜洛地區的提議均被否定,在沐天波和馬吉翔等滇人的堅持下,永歷帝決定退守滇西、再有不測則向緬甸轉移。
李定國負責殿后,在磨盤山(今云南永昌)大戰中,與追擊而來的清軍爆發了激烈的血戰,他的六千兵馬陣亡大半,而清軍也死亡慘重,退卻數十里,近二十名清將在此役中喪命。眼見明軍戰斗力如此強悍,清軍此后未敢繼續追擊。
避入緬甸的永歷帝不久后被緬王控制,此后李定國多次率軍入緬作戰,討還永歷帝,雖然屢吃敗仗,但是緬王不敢得罪如日中天的清廷,因此拒將永歷帝交還。
為了示好清廷,緬王莽白于公元1661年八月十二日,發動了“咒水之難”,將永歷帝的大臣及士卒數百人全部殺害,數月后,清廷吳三桂發兵緬甸,要求執送永歷帝,否則立刻兵臨城下。莽白不敢怠慢,立刻將永歷帝及其眷屬交給吳三桂。公元1662年,四月十四日,永歷帝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明朝國統正式宣告滅亡。(魯王朱以海已經于公元1652年,在鄭成功等人的要求,去掉了監國的稱號)
噩耗傳來,李定國悲痛不已,下令三軍縞素,為永歷帝發喪。他雙目血淚、悲痛萬分:“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陛下,我該如何面對天下!”此后他染上重病,十數日后,病故。臨終前囑托子孫及部下:“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絕不可投降!”他死后,數千部下誓死不降,散軍為民,避入阿瓦河附近的大山中以打獵為生。
孤掌難鳴的鄭成功此后攻入臺灣,以此為基地,企圖繼續反清復明,不過遺憾于公元1662年病故;另一位杰出的抗清名將張煌言眼見大勢已去,只得散去義軍,隱居不出,后為清廷所俘,慘遭殺害。
中國本土各路擁明反清的勢力自此基本滅亡(一年后,最后一支反清的義軍勢力夔東十三家也在清廷的重兵圍剿下全軍覆沒)!
漢家風骨長存!天地日月為鑒!
謹錄以下詩篇來紀念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劉文秀等漢家豪杰在那個山河破碎的時代為了護衛百姓、振興國家所展現的九死不悔、百折不撓的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