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為招降此人連皇帝都充當說客 他依然不降
前幾日,一位教高中歷史的朋友告訴我,有學生在課堂上聽他講到南宋滅亡前后的歷史時,便問能否講講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跡。礙于課堂時間有限,這位朋友委婉的拒絕了學生的請求。他知道我在寫作通俗歷史類的文章,便請我寫一寫文天祥,希望能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那段歷史,明白圣賢書中仁義的真正內(nèi)涵和其中所蘊含的千鈞分量。
筆者也希望通過此文,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文天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希冀看到這位感天動地、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的更加真實、細膩的一面。只有讀懂了這些,才能明白他為什么能夠有如此的忠貞對待國家!如此的狠心對待家人!如此的決絕對待敵人!
(一)
文天祥生于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深受儒家傳統(tǒng)教育,遍讀四書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孩童時,他看到學宮祠堂里面供奉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忠臣的畫像,羨慕不已,感慨道:“如果不能成為其中的一員,則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成年后的文天祥身材偉岸、相貌堂堂,是鄉(xiāng)里聞名的美男子。二十歲時便高中進士,在殿試時,面對宋理宗登基以來年歲日久、荒于政事的局面,他以法天不息為題寫了對策,一氣呵成,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宋理宗讀罷后,對其文贊賞不已,當即點其為狀元。考官王應麟也欣喜道:“這份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朝廷得到這樣的人才,微臣特向陛下祝賀!”
中狀元不久,父親因病過世,文天祥回鄉(xiāng)守孝三年,期滿后,被任命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由此開始了仕途生涯。此時的南宋,外有元軍虎視眈眈,內(nèi)有奸相賈似道弄權,忠貞之士很受排擠,已處于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艱難處境。性格剛直的文天祥屢次上書彈劾權臣、針砭時弊,故不為賈似道所容。在此后的十數(shù)年時間內(nèi),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終不受重用,更在三十七歲時,由于多次得罪賈似道,為其迫害,被勒令致仕。
一年后,迫于朝野和士林的壓力,賈似道又啟用他為荊湖南路提刑官(管理司法),文天祥到任后不久,將一些冤假錯案進行平反,釋放了一批無辜人員,贏得了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p>
由于政績出色,他又被委任為贛州知州,主政一方。公元1275年,權臣賈似道率領的十三萬水軍、數(shù)千艘戰(zhàn)船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遭遇元軍炮火的猛烈攻擊,損失慘重。賈似道率殘部僥幸逃脫,自此威望大跌,很快在朝廷中失勢。臨安危急,宋廷只得向各地發(fā)出勤王詔書。
接到詔書的文天祥悲憤不已,悲的是國勢衰微如斯,憤的是權臣無能誤國,他很快振作精神,聚集了上萬人的部隊,朝廷命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護衛(wèi)臨安。
臨行前,朋友勸阻道:“元軍來勢洶洶,分兵三路,大舉南下,京畿之地已經(jīng)危在旦夕,你率這倉促而成的上萬人馬前去勤王,無異于驅(qū)趕群羊去和猛虎搏斗,九死一生,難有作為啊!”
文天祥正色道:“你說的道理我很明白,朝廷養(yǎng)育大臣百姓三百多年,如今遭難,征召天下勤王,結果無一軍一馬響應前往,我深以為恨。因此不自量力,準備以身殉國,希望能夠激勵天下的忠臣義士奮起報國,如此則上可保國家社稷、下可護黎民百姓!”
文天祥平時性格豁達,為人豪爽,由于家境優(yōu)渥,著衣飲宴較為講究,眼前國勢危急,他為以前的生活享受而深深自責,因此散盡家財,充作軍餉。八月,他率軍趕到臨安,被任命為平江府知府,護衛(wèi)臨安。
為了結好元軍,達成議和的目的,宋廷擢升呂師孟(降將呂文煥之侄)為兵部尚書,封過世的呂文德為和義郡王,以此拉攏已投降變節(jié)的呂氏一族。如此荒唐舉動,將自身的軟弱和腐朽暴露無疑,于解決眼下危局則毫無裨益!
宋朝建立后,吸取五代時期藩鎮(zhèn)權大、分裂割據(jù)的教訓,便將地方的行政機構進行分拆,互不統(tǒng)屬、互相監(jiān)督,雖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卻也讓地方政府的力量過于分散和薄弱,很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
有鑒于此,文天祥上書朝廷,建議將天下設置為四個藩鎮(zhèn),加強地方軍政實力,以此來和蒙古人相抗。可惜被朝廷以所奏太為疏闊為由,不予批準。
蒙古人前進的勢頭不可阻擋,很快攻破了常州。為了收縮臨安的防線,宰相陳宜中、留夢炎命文天祥率軍退守余杭一帶。
(二)
宋廷連續(xù)派了數(shù)名使者前去求和,皆為丞相伯顏以使者級別不夠為由拒絕,幾日后,元軍先頭部隊抵達了皋亭山(今杭州市北郊)。謝太后命宰相陳宜中出使元軍,前去乞降。并道:“只要能保存國家,哪怕稱臣也在所不惜!”誰知陳宜中表面虛應,連夜便攜家人逃出城去,避往溫州一帶。
陳宜中跑了,談判的事情還得繼續(xù),誰都知道這差事不好干,擔著罵名不說,弄不好連性命都難保。但文天祥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前往,謝太后喜出望外,立即擢升他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命他即刻出發(fā)。
伯顏在明因寺(今南京東北烏龍山下)接見了文天祥一行,身為朝廷代表,文天祥絕不愿向異族低頭,他先聲奪人道:“本朝承帝王正統(tǒng),衣冠禮樂之所在,北朝將以本國為屬國,還是想毀我社稷宗廟?”
伯顏一愣,都說這個狀元宰相是南朝第一流的人物,看來傳言不虛,他定了定神,正色道:“社稷必不動,百姓必不殺。”
文天祥又道:“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請退兵至平江或嘉興,再商議歲幣犒軍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彼此有益。如北朝欲毀我宗廟,滅我國家,則淮、浙、閩、廣等地尚在宋屬,成敗還未可知。如此,兵禍連綿,勝負難料!”
都兵臨城下、窮途末路了,還敢逞口舌之利,南人慣會虛張聲勢,伯顏立刻佯裝大怒,態(tài)度蠻橫,語氣強硬,以死恐嚇文天祥。
出乎其所料,文天祥態(tài)度更加強硬,他擲地有聲道:“我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耳,刀鋸鼎鑊之逼,又有何懼!”
不歡而散,文天祥被扣押,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段囚徒的生活。公元1276年,二月,太皇太后謝道清、宋恭帝趙顯奉傳國玉璽、率百官投降。駙馬都尉楊鎮(zhèn)等護衛(wèi)著宗室益王、廣王等避入閩地,張世杰隨后率軍與其匯合,繼續(xù)舉起抗元的大旗、維系國祚。
文天祥等人被押至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交付守將劉千戶時,隨員、宣教郎杜滸乘機向其行賄,幾人幸運逃脫。他們一路專走山野小徑,以避元軍的搜捕。逃至板橋(今江蘇太倉)時,又為元兵抓獲,幸虧杜滸帶的銀子多,又使銀錢買通看守,得以再次脫身。后杜滸雇樵夫?qū)⑽奶煜樘У礁哙],從長江口沙洲入海至椒江,過黃巖舍舟陸行到溫州。輾轉(zhuǎn)上千里,終于轉(zhuǎn)危為安。
文天祥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上表勸說益王即位,被召至福州,拜為右丞相。很快他又受到了陳宜中(正是那位逃跑宰相)等人的排擠,以同都督的職務出鎮(zhèn)江西,領兵抵抗元軍。
元軍步步進逼,文天祥難以在江西立足,只能率軍四處轉(zhuǎn)移。而元軍不斷向江西增兵,元廷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軍佯裝攻打贛州,自己則親率重兵攻打文天祥所在的興國(今江西興國縣)。倉促迎戰(zhàn)的文天祥不敵,率軍避走,李恒一路窮追不舍,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文天祥的妻妾子女盡數(shù)做了俘虜,幸虧手下趙時賞假扮他吸引敵人,才讓文天祥得以僥幸逃脫。
文天祥一路收攏殘兵,不久軍中爆發(fā)瘟疫,死了數(shù)百人,他的母親和唯一的兒子也不幸去世,無奈率軍退守到了潮陽縣(今廣東汕頭市轄區(qū))一帶。盜賊陳懿、劉興等多次叛附、為禍地方,最終劉興被文天祥派軍擒殺,陳懿被驅(qū)逐。
不甘失敗的陳懿對文天祥懷恨在心,隨即投靠了元朝大將張弘范,將文天祥的行蹤告知于他。張弘范立刻命人率軍前往文天祥的駐地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元軍突然殺到,正在吃飯的文天祥匆忙逃走,不過在元軍的重兵封鎖下,很快被抓獲,一應隨從盡數(shù)死難殉國,無一投降。
文天祥見到坐鎮(zhèn)潮陽的張弘范時,左右皆以兵器逼其行跪拜之禮,一身傲骨的文天祥凜然不屈,挺立身軀。見慣了太多搖尾乞憐的漢人,文天祥的剛烈贏得了張弘范的尊重,于是以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他。
張弘范知道文天祥在漢人中的崇高聲望,讓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被文天祥斷然拒絕,他道:“我不能保衛(wèi)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隨即憤而寫下了千古詩篇《過零丁洋》,以證自己的心跡。
崖山一戰(zhàn)后,宋廷大勢已去。元軍大擺酒宴犒軍,張弘范邀文天祥出席,誠懇道:“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
社稷傾覆,文天祥悲痛萬分,他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懷有二心茍且偷生呢?”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他到京師,文天祥開始了第二次也是時間更長的囚徒生涯。他光照千古、成就孔孟之后第三圣人的輝煌之旅也自此啟程!
在被押解北上的路途中,名將李庭芝死難揚州、屹立數(shù)十年不倒的堅城釣魚城失守等壞消息接連傳來。他悲慟萬分,卻無能為力,不過更堅定了誓死不降、慷慨赴義的信念。
抵達大都后,氣度不凡的少數(shù)民族一代雄主忽必烈下令優(yōu)待這位狀元宰相,當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因素,如果這樣一個在漢人中影響力巨大的文官歸順大元,那則更能體現(xiàn)我大元君臨萬邦、震懾四方的威儀和繼宋而興的正統(tǒng)地位。
(三)
一波接一波勸降文天祥的行動自此展開。
首先隆重登場的是故宋宰相留夢炎,他是浙江衢州人,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的狀元,也是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級高官。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文官紛紛投降,毫無羞恥感。忽必烈會挑人啊,以狀元宰相來勸降狀元宰相,何其別開生面的場景!
兩人相見后,文天祥一身宋朝衣冠,面南而坐,冷冷的打量著留夢炎。一身元朝高官華服的留夢炎渾身不自在,他還沒開口,文天祥的話已如刀槍劍戟般刺入他的胸膛:“堂堂狀元宰相,甘為異族鷹犬,飽讀圣賢書,卻毫無禮義廉恥,你有何面目去見兩浙父老?”
得,咱也別自取其辱了,文天祥的硬骨頭、犟脾氣我早就領教過了。他懷著愧疚之心向主子忽必烈回稟,忽必烈笑了笑,不以為意,更大牌的說客還在后面呢!
第二個出場勸降的人讓文天祥肝腸寸斷,竟是投降后被元廷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他的出場,勾起了文天祥的酸楚回憶,幾年間輾轉(zhuǎn)各地、抵抗元軍的艱辛往事一幕幕的浮現(xiàn)在文天祥的腦海中。略微調(diào)整了心神,他立刻讓宋恭帝端坐于上,隨即面北而跪,鄭重的行了臣子大禮。
很快文天祥站起身來,走到一旁強忍著淚水道:“君臣緣分已盡,請圣駕速回!”為其忠誠所感,宋恭帝背好的所有勸說臺詞如鯁在喉,一句也說不出來,最終黯然離場。
連番勸降未果,忽必烈暗道,漢人辦事還是不靠譜,隨即讓重臣、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出馬。
奴隸出身的阿合馬是回回人,受到忽必烈的器重走上高位后,他見慣了各級官員的曲意奉承、卑躬屈膝。眼見面前的這個南人竟然如此無禮,他大喝一聲,命其跪下。
誰知文天祥只是冷笑了一聲:“南朝丞相為何要跪你北朝丞相!”
阿合馬氣極而笑:“你一個南朝丞相做了階下囚,還敢在本相面前逞能!”
文天祥爭鋒相對:“朝廷若是早日用我為相,何至于讓你北人如此猖狂!”
口舌交鋒不是對手,阿合馬命手下兵器脅迫,提醒文天祥,只要他一聲令下,就能讓其人頭落地!誰知文天祥不為所動,負手而立。阿合馬無功而返,忽必烈只得下令將文天祥關于一處簡陋、骯臟的囚室中,他不信這些以生活奢侈著稱的南人高官能夠忍受如此不堪的折磨。
一月后,另一名宰相孛羅在張弘范的陪同下,提審文天祥,困居土牢日久的文天祥形容枯槁、疲弱不堪,唯有雙目中射出的光芒能讓人知曉他的意志是何其的堅定。一番言辭交鋒后,孛羅依然奈文天祥不得,他向忽必烈建言,不如直接殺了他。
張弘范等人紛紛反對,理由很簡單,大元初立,如果能招降文天祥,一定對穩(wěn)固統(tǒng)治、安撫漢人有很大的作用。忽必烈深以為然,不過各種方法用過了都不好使,還是暫時先關著吧!
回到囚室中的文天祥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并作《正氣歌》以自勉。
《正氣歌》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感情深沉、氣壯山河、直抒胸臆、毫無雕飾,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元廷又讓被充入宮中為奴婢的文天祥的長女柳娘寫信給他,讀完書信后,妻女所承受的凄慘和屈辱的遭遇讓文天祥痛不欲生。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投降了,妻女將擺脫難堪的處境,家人得以團聚,自己高官照做,不過自己從小就立下的志向呢?孔、孟等圣人的教誨呢?
他隨即寫了決絕的回信,一滴滴眼淚落在紙張上:“誰人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義當死。可令柳女、環(huán)女好做百姓,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他就這么一直被關著,時間很快來到公元1282年底,中山有人自稱“宋主”,聚集數(shù)千人起事,揚言“救出文丞相”。大都內(nèi)也有匿名書信出現(xiàn),言某日率兵馬為亂,可保丞相無憂。滿朝大臣都紛紛建言忽必烈,請殺文天祥,以安社稷。
忽必烈決定做最后一次努力,他召見文天祥,誠懇道:“你以對待宋朝的忠心對待我,我讓你做宰相!”
三年的牢獄生活已經(jīng)讓文天祥的身體羸弱不堪,但是他依然朗聲道:“天祥既受宋恩,忝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成全你吧!,忽必烈感慨道,“好男子,惜不為我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春寒料峭,被押赴刑場的文天祥向周圍百姓詢問方向,然后他面色凝重,整了整已經(jīng)破舊發(fā)白的衣冠,從容的面南而拜。那里有他的百姓,他的故國,他心中的千秋忠義!
隨即他索取紙筆,寫下詩歌:“昔年單舸走淮揚,萬里逃生輔宋皇。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神歸嵩岳風云變,氣入煙嵐草木荒。南望九原何處是,關河暗淡路茫茫。”然后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
南宋最后一縷忠魂飄散在天地之間,化作山川河岳,永遠的守護著這片土地。他死后,元廷特許其夫人歐陽氏為其收尸,他衣袖間的絕筆書得以為世人所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這份絕筆此后成為無數(shù)抵御外敵、捐赴國難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文天祥一生都在構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和完美品德,并愿意為此拋卻世俗中的一切牽絆,直至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要不朽的功名,當然,這與名利之徒所圖謀的虛名大不相同。文天祥要的是后人對其不屈精神和浩然氣節(jié)的肯定,這是在他的時空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踐行圣賢之道的最高形式,他要以身殉道。
武力可以消滅肉體,但是永遠也無法征服信念。在這場信念與刀兵的激烈交鋒中,刀兵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不過,歷史證明,所有的王圖霸業(yè)都已成為過眼云煙,唯有文丞相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他的精神和氣節(jié)穿越千古,最終不朽!
他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星辰,是炎黃兒女的精神源泉,他偉岸的身影永久矗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照耀著、激蕩著、鼓舞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追慕圣賢、捍衛(wèi)家國、傳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