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海上之盟背景 女真部強勢崛起威脅遼國
北宋末年宋金之間訂立的聯合夾攻遼國的軍事合作盟約。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國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重和元年(1118年),北宋統治者已看到金強遼弱的形勢,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北宋對女真的馬匹很感興趣,為了鼓勵其貢馬的積極性,也為了更便利地接受馬匹,在其從海上登陸的口岸登州沙門島組織居民船隊專門向大陸運載,因此免除了島上居民的全部賦役;另一優惠是從大陸卸下馬匹返回所裝載的木料,也免除抽稅。這實際上就是國家撥出專門的錢物、人力用于接待。宋政府重視的態度促進了女真來往的積極性。
在所有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中,宋朝對女真是當做一個與高麗、西夏甚至遼國同等國家來對待的,并不以女真遠離中原和人少地小而輕視。在國際戰略上,宋朝一直重視女真的地位(不排除后來女真強勁崛起最終摧殘宋朝,史家格外關注的強調),前期有賴于其馬匹,后期看重其相背的舉足輕重。正因為宋朝始終想將其拉攏并制約遼國,所以到了重和年間,一拍即合的"海上之盟"便歷史性地順理成章了。
自北宋立國于中原以后,強大的遼國一直位于宋的北方,且時有南侵攻宋的野心,形成宋遼南北敵意對峙的局面。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簽署了澶淵之盟后,宋遼之間維持一段達約一百年的和平,雙方之間都沒有完全消滅對方的能力。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位于遼國東北勢力范圍內的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反抗遼國的統治,屢敗遼軍,并建立金國,遼國國勢迅速下滑。此時北宋君主宋徽宗與大臣蔡京、童貫認為遼國亡國在即,金國會取而代之,決定聯金攻遼,不但可向金以示和好,而且以圖收復失去已達二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