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艦沉沒原因 或艦內進水致鍋爐艙大爆炸
關于黃海大東溝海戰中致遠艦沖向日本第一游擊隊的含義,一直以來比較普遍的解釋是,鄧世昌想要指揮致遠艦撞沉日本聯合艦隊最新銳的軍艦“吉野”,與之同歸于盡。
19世紀海戰中出現的亂戰戰術,其要點就是在戰斗中盡量逼近敵艦,擾亂敵方陣型,從而實施以沖角和魚雷為主要手段的近距離亂戰,這種戰術對于火力上不如敵方的北洋艦隊,無疑是較為適用的。但是大東溝附近海面的炮戰已經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仍然未能實現沖亂日本聯合艦隊陣型的目標,反而漸漸陷入了被動交火的不利局面中。
此時身受重創的“致遠”艦突然高速沖向日本艦隊,鄧世昌可能是已經估計到自己的軍艦堅持不了太久,與其無謂地沉沒,不如盡最后的力量放手一搏,爭取沖亂日本第一游擊隊的陣型,更大的希望是能乘亂利用沖角或魚雷取得擊沉日艦的戰果。
有關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一直以來傳統的說法是被日本軍艦發射的魚雷擊沉,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另外根據日方關于黃海大東溝海中的資料進行分析,由于當時的魚雷性能不夠穩定,放在艦內有可能被敵彈擊中引爆,而且日本艦隊始終刻意拉開間距,避免與北洋艦隊近距離作戰,根本沒有魚雷作戰的計劃,因此海戰前日方各艦都紛紛將魚雷投入水中,“致遠”艦被日方魚雷擊沉一說顯然是不靠譜的。
近年來在參考西方與日方史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關于致遠艦沉沒原因的兩種新的解釋。其一認為海戰時致遠艦的魚雷發射艙中彈,魚雷被引爆,最終導致軍艦爆炸沉沒,“各艦(指北洋海軍)于發射管中都裝有魚雷,臨戰時得機便可以進行發射,但第二發則只是置于裝彈臺……后來‘鎮遠’因害怕自己的魚雷對本艦造成危險,而把準備發射的魚雷沉入海中數枚……‘靖遠’也因同樣理由,將魚雷急速射出……不知‘致遠’及‘經遠’是否采取同樣行動。‘致遠’招致之突然大禍,據傳可能是由于舷旁魚雷發射管破裂。”
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其時轟然有聲如裂帛者(指‘致遠’沉沒),恐即其汽鍋之爆裂也”。相比第一種傳統的解釋,后兩種解釋的可能性更高,但“致遠”沉沒真正原因的考證確認,還需假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