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侵占揚州鐵證 《支那事變戰跡之刊》現世
市民徐俊向本報展示了自己最近購回的4本日本原文《支那事變戰跡之刊》,該書為1938年日本陸軍恤兵部發行,上面對于抗日戰爭期間的多個戰役作了詳細介紹。其中,揚州被占及高郵戰役以及有關平山堂、五亭橋、大明寺等景點的描述,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
市民講述
日文《支那事變戰跡之刊》現身揚州
“這是我最新才購買回來的,幾本書都是日本原文,是日軍當年出版編印的。”昨天下午,市民徐俊向記者展示了4本《支那事變戰跡之刊》。“流散在中國的日本相關證據非常多,但是日本書籍里正式記載這段歷史,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這套書題名為《支那事變戰跡の刊》,分為上、中、下和四共4卷,深藍色封面。書長13.5厘米,寬10厘米,每卷320頁,雖然紙質發黃、發脆,但保存基本完好。整套書全都是日文編寫,上卷發行時間為昭和十三年(1938年)9月1日,中卷發行時間為同年11月1日,下卷發行時間為同年12月1日。發行地點為東京麹町區永田町,由共同株式會社印刷。
該書由日本兩任陸軍大臣杉山元、板垣征四郎以及南京大屠殺元兇、中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松井石根用中文分別題詞。該書上還特別標明為“非賣品”。“由此推斷這本書是當時日軍內部傳閱的一種書籍。”徐俊介紹,上冊分河北、山東、山西,中冊分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廣西、四川、云南、貴州、陜西,下冊分江蘇、浙江、河南、安徽,四卷則是北支、蒙藏地區。
該書由日本陸軍新聞班監修,記錄了“七七事變”后一年期間,日軍侵略中國的全過程,書中不光宣揚日軍戰績,也有對中國地方沿革、貿易、名勝等的介紹。
鐵證如山
詳細記錄日軍侵占揚州時間
記者請人翻譯后得知,書中詳述了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日軍侵占我國大部分地區,共計200多次戰斗的實況。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情況,其中涉及揚州的有風景介紹、戰斗過程等。
“揚州按照地理位置而言是座有名的古都,由于依靠運河交通極為便利,因而揚州自然成為附近地域鹽的集散地,去河南、安徽省等內地也要經由揚州。”在該書介紹揚州的一段中記錄道。不僅如此,對揚州平山堂、大明寺、五亭橋等風景建筑,也有相關文字詳解。
“占領鎮江后,天谷部隊在(1938年)十二月十三號黎明從同地附近前進,快速在揚子江北岸突然登陸,趕在對方之前,于施家橋附近擊破對手并攻打揚州城。此時,在鎮江攻略戰中協助的兩支部隊,于十三日黎明在揚子江北岸成功登陸,消滅了殘余力量。十四日凌晨2點40分,攻進了揚州城。”在名為“揚州的戰斗”一篇,詳細記錄下了日軍侵占揚州的時間。
“(1939年)十月一日各部隊晚上一起進攻搶奪,北上進入大運河和邵伯湖,二日上午7點40分,高郵地區被占領。”有關“高郵作戰”的文字中,也有如此描述。
據收藏專家介紹,此書是日本同類出版物中最早問世的一部。“當年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多數要呈送日本陸海情報局審閱,允許刊發的蓋上‘檢閱濟’,反之則蓋‘不許可’。由此可見,這套《支那事變戰跡の刊》必然是經過嚴密審查篩選過的。”徐俊說。
存世極少
日本投降前曾密電銷毀
根據史料查閱,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前,為了毀滅罪證,日本陸軍大臣向各部隊發出一份緊急密電:“凡一旦落入敵手(指中國)就可成為對我們不利的文件,均應作為機密文件處理并立即銷毀。”于是《支那事變戰跡の刊》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國內此前也有收藏專人手上有過這幾本書籍,但存世仍然極少。“歷史的真相難以彌蓋,這本被遺漏的反面教材終于大白于天下,白紙黑字記錄著日軍侵華的鐵證,罪行累累,鐵證如山。”
“該書相當于一本特殊的‘字典’,由日本人記錄,更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國內有關研究者曾記錄,“里面包含了我國河北、蒙新地區、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多個省日軍占領的和未占領的地方重要城鎮、水陸交通線、名勝古跡、物產、風俗,特別是戰斗記錄,還有大量地圖、照片。”
“如今這份證據漂洋過海再次回到中國,留在揚州,就是希望我們能常回頭看一下,時刻警醒和反思。”徐俊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