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云龍的“意大利炮” 曾經在一戰痛擊德軍
如果看過古戰爭相關影片的軍迷們恐怕都清楚,在早期的前裝火炮是根本談不上擁有什么反后座裝置的,就僅僅是用槽形木架支撐炮身,在16世紀才出現了將炮耳軸將其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架子上并可調整炮口升降的裝置,這種使用數百年的裝置叫做剛性炮架。這種炮架不僅機動性差、十分笨重、發射效率低,甚至在每次發射之后因為火炮受力后退都要進行重新瞄準。
這個狀況一直出持續到19世紀末期反后座裝置出現才得以改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戰炮,它由德維爾將軍、德波爾上校和里馬伊奧上尉組成的炮兵研制小組開發,是世界上首門現代化野戰炮。因為75mm野炮首次完全解決了后座問題,炮架上安裝有復進筒,炮身后坐時,活塞壓縮其中的液壓油并使之進入油閥壓縮空氣,當后座至盡頭時壓縮空氣可以讓炮身復位,這個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設計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它換來的是難以想象的15發/分高射速。
此外,該炮采用6人操作、整門炮僅重1544kg、射程卻在當時達到8550m。因為該炮的先進性,法國采用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不僅絕對禁止外銷還禁止裝備海外的殖民地部隊,果然該炮在一戰中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它憑借超高的射速成功擋住了德軍首次對巴黎的進攻。只不過在迅速演變為靜態消耗的塹壕戰中這種75mm的火炮的威力和射程都顯得力不從心了,反而讓一些落后的105和150炮奪去了風頭。
當然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這款新式火炮鼻祖的名氣,這款炮在一戰之后迅速打開了銷路,誕生了多個改型并且產量直接超過20000多門,直到1940年才停產。值得一提的是一戰時意大利的軍工產能不足,進口了很多法制75mm野炮,在戰后這批法制野炮退出現役,很多都被賣到中國,這批炮和德制的克虜伯75mm山炮、蘇制76.2mm野炮構成抗戰中國軍隊主要的野戰炮兵火力。值得一提的是這批意大利二手75炮還非常的有精度,并且十分耐用,伴隨中國軍隊渡過了整個抗戰時期,在電視劇亮劍中對此也有準確的表現,李云龍大喊,把我的意大利炮推上來,此處所謂的意大利炮其實就是意大利賣到中國的法制75MM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