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甲午戰爭中國半點兒贏的機會都沒有?
中日甲午戰爭,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一直以來,后人始終認為,當時的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的實力不相上下,而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例如慈禧挪用海軍軍費、慈禧奢侈無度大辦生日,才使得日本后來居上,造成甲午戰爭的悲劇。
但今天小編想說的是,別再找什么借口,甲午戰爭對于當時清朝來說根本就是一場玩笑,因為當時的中國連半點兒贏的機會都沒有!
先說海軍的意識方面:
清政府:
從自幕府時代,日本便開始致力于購置和仿造軍艦,足足比中國早了近二十年。按道理來講,中國在之前經歷了鴉片戰爭的失敗之后,本應該痛定思痛,意識到軍事的重要性,但是當時除了林則徐等人曾向法美等國購得三四艘洋船外,此后三十年,清政府完全就沒想過要建立海軍。一直到1874年的日軍侵犯臺灣之后,朝野上下受到日本刺激,建立海軍才真正被提上議程。
然而,自鴉片戰爭后至日本侵臺這30年多年時間里,清政府雖有向國外購買戰艦的意向,但都未成功,最終只購進了十三四艘用于聽差、軍報、巡海、捕盜的非戰斗性木質汽輪,皆非戰船。
日本:
而日本則不然,從1853年美國派裴理率艦打開日本門戶之日起,幕府便立即命令模仿西洋炮術鑄造鐵炮,1853年又解除大船禁造令,設置浦賀造船所,仿造西洋輪船。
在仿造洋船的同時,幕府及諸藩也積極地向西方國家購買了多艘新艦。計至幕末時期,幕府已擁有美英等國所制之戰船9艘,其他類船只25艘、諸藩向英法等國所購船只77艘,合起來計有百余艘之多,此外還有國內仿制的25艘。
也就是說,明治維新還沒開始,中國的海軍發展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之后中國在海軍發展上便是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再說海軍的制造方面:
日本:
在造船方面,日本的第一座近代造船所早在1853年11月就于浦賀設立了,該所制造了日本第一艘西洋式艦船,并于1854年下水。1854年日本人從俄國人那里學到了歐洲造船技術。1863年幕府又向荷蘭采購造船機器,建設長崎軍艦所,專造小型汽船。1865年慕府又與法國合作,在橫濱設一制鐵所,使橫濱日后成為日本海軍著名的軍港。
清政府:
相比之下,中國真是相差甚遠,直到1862年,清政府才由曾國藩在安慶設立了軍械所,1865年9月方于上海設立江南制造局,1866年10月在福州設立馬尾造船廠,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艘大型機器輪船“恬吉”號直至1868年始由江南制造局建成。也就是說,中國建第一個造船廠比日本晚了9年,而自己造出第一艘機器輪船更是比日本晚了14年之久,當時的北洋海軍還使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藥,與日本的下瀨炸藥相比,完全是劃時代的差距。
最后再說說剩下的半點兒贏的機會:
海軍建設除了軍艦和彈藥外,還必須有齊備的配套設施,特別是修理廠。1855年10月,日本幕府為了修理洋船,在長崎設立一座修船所,全部計劃及建造皆出于荷蘭人之手,機器也由荷蘭所購買,該廠于1861年竣工。而中國同樣的修船所直到30年后的1890年11月才在旅順建成。
最要命的是,由于當時沒有一個了解海軍艦艇的發展情況,以致于清政府在向國外購買軍艦時,屢屢被忽悠,花了大價錢,但買回的卻是大堆大堆的垃圾。
這樣也就罷了,也算是有了設備,但是后勤保障又出現了問題。當時的北洋海軍后勤保障實在很差,維修不及時、缺少彈藥、彈藥質量低等都是致命的問題。
那人咱清政府總歸是人多吧?甲午海戰中,許多中方將領、士兵戰死,后世多慷慨賦予其“民族英雄”的璀璨光環。但其實在,這些戰死的士兵們大部分都不是合格的海軍,可以說算是白白犧牲。當時海軍中的許多士兵都是好食鴉片的癮君子,這也使得整個北洋海軍都成為了吞云吐霧的吸毒場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不得不提拔對海軍完全不了解的丁汝昌為北洋海軍統領。據說,丁汝昌在戰敗之后自殺,就是吞了隨身攜帶的鴉片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