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期大將毌丘儉東征攻克高句麗首都
毌丘儉(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將領。繼承父毌丘興爵位高陽鄉侯,任平原侯文學。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勸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宮的工程,升為荊州刺史。238年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244年至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功累累。司馬師廢帝,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于公元255年發動兵變,即后人所謂“淮南三叛”(王淩、毌丘儉、諸葛誕)之一,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
高句麗與公孫氏:遠交近攻
東漢末年,公孫氏雄踞遼東,遠近戎夷咸服。高句麗與公孫氏的關系初時較睦,還曾出兵幫助其剿滅山賊。但196年高句麗新大王初即位時,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孫度之助,起兵爭位,旋敗死。從此高句麗與公孫氏就結下了墚子。公孫氏欲入中原爭鋒,必須要先解決高句麗這個后顧之憂;高句麗要想實現獨霸遼東的預想,也必須要排除掉公孫氏這個障礙。二者都心懷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麗畢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勢,待機而動。公孫康時曾給高句麗以重擊,并焚毀其國都國內城,高句麗被迫遷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麗在外交上對待公孫氏的一招就是遠交近攻,分別與吳、魏建立了關系。233年,東吳曾派使者出使遼東公孫淵處,后來公孫淵反目,殺死為首的兩使者。使者團中有幾個逃亡到高句麗,假稱奉孫權之命而來。從此高句麗與東吳一度打得火熱,東吳還賜予高句麗東川王為“單于”的稱號。但好景不長,曹魏當然不愿看到這種關系繼續發展下去,頻頻派人出使高句麗,促其與東吳斷交。幾年后高句麗迫于魏國壓力,與吳絕交,斬吳使胡衛等,送首級與幽州。
形勢發展很快,隨著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國西南戰線壓力減輕,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桀驁不訓的公孫淵。237年,司馬懿率四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征遼東,并要求高句麗出兵相助。高句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派出主簿大加率數千精兵幫助魏軍作戰。幾個月后,襄平城破,公孫淵走死于梁水,公孫氏在遼東的勢力土崩瓦解。魏軍隨即潛軍浮海,又收樂浪、帶方二郡。魏在原公孫氏所轄地區設平州,轄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五郡,并置東夷校尉于襄平以統管之。
毋丘儉東征
公孫氏敗亡后,遼東諸郡盡入魏手。當時魏正忙于與吳、蜀的戰爭,內部司馬氏與曹氏又斗得正歡,無暇回顧。高句麗東川王又開始頻頻入寇,攻打遼東幾個小城,獲得一些小勝。高句麗大臣沛者得來絕食死諫,勸國王不要惹惱大魏,招來亡國之運,東川王哪里聽得進去。
果然,不久吳蜀方面戰事稍息,魏國派毋丘儉東征,以報高句麗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儉帶領魏軍步騎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2萬余人迎敵至沸流水,戰魏軍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兩軍對陣,以死相搏,魏軍以方陣迎敵。東川王被打得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
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據守堅固的丸都城。毋丘儉圍城后,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于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燒光殺光的策略,唯獨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儉再征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咸北會寧)。毋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緊追東川王,過沃沮千有余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還〔注:1904年毋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輯安被發現,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據《三國史記》載,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追兵。此事不見于中國史籍。〕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穢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幸茍延殘喘了下來。以后四十余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并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雙方長期保持和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