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述 抗日戰爭中湖南人民的“鋤頭抗日”
2017-04-28 20:30:4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鋤頭,平時用來犁地種田,湖南人民用它在廣闊的土地上犁出了“漁米之鄉”,而抗戰時,湖南的民眾則拿起它當成“武器”,用來捍衛自己的家園
鋤頭,平時用來犁地種田,湖南人民用它在廣闊的土地上犁出了“漁米之鄉”,而抗戰時,湖南的民眾則拿起它當成“武器”,用來捍衛自己的家園。
“在祁東縣的戰場上,我殺過六個半敵人。”身穿印有“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字樣白色襯衫的老人名叫譚昆山,今年96歲的他曾經是國民黨陸軍第73軍的一名戰士,“為什么有半個?因為有一個敵人是一個農民用鋤頭配合我一起消滅的。”當時,譚昆山與敵人拿著刺刀搏殺,搏斗到第七個敵人的時候,譚昆山的大拇指被敵人咬傷,幸好一個農民及時拿著鋤頭將敵人鑿死,譚昆山一直覺得這個勝利是屬于他們兩個人的。
當時留下的傷痕陪著譚昆山走過了幾十年,如今拇指上殘缺的指甲成了那個年代軍民齊心抗日的見證,也讓譚昆山時不時想起,那個特別的時期,湖南的民眾是怎樣用一把把鋤頭“鑿”出了抗日詩篇。
除了作為武器打擊敵人,湖南人民也會用鋤頭將道路鑿掉,改成田地、種上莊稼、引入水源,使敵人的車輛、坦克無法暢通行走,這也是“毀路為田”和“犁山為海”兩個詞語的由來。
“日軍來前,用鋤頭毀路為田、犁山為海,日軍被打敗了,拎著鋤頭追。”湖南民間文化學者顧慶豐說,“鋤頭抗日這種現象并不是特例,在湖南這種例子并不少。雖然很多親歷者隨著時間流逝年紀大了,有的去世了,但他們的英勇行為被記錄下來。在《長沙會戰親歷記》里就有這樣的記載。”
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湖南籍作家、詩人田漢則在自己創作的《破路歌》中形象的描述了民眾“鋤頭抗日”的鮮活場面:你一肩,我一肩,挖土抗戰要爭先,山岳變成海,路要變成田,趕走鬼子過新年。你一挑,我一挑,挑的路兒一鍋糟,戰車不能走,大炮也徒勞,千萬鋤頭殺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