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定川寨之戰評價 宋朝無法接受的一場失敗
對于歷史上的“定川寨之戰”,它是宋仁宗時期爆發的宋夏戰爭中的第三場戰事,最后以宋敗夏勝收場,那么定川寨之戰簡介是怎樣的呢?
首先關于“定川寨之戰”,它主要發生于北宋慶歷二年,也就是在1042年期間。當時是在宋與西夏兩國的戰爭中,西夏的軍對開始進攻宋涇原路,并且最終在定川寨將宋軍擊敗。至于戰爭的經過具體是這樣的:
九月初九,葛懷敏帶兵進抵瓦亭寨,并與寨都監許思純、以及環慶都監劉賀部會和,后來又違反命令開始北進,直到進屯五谷口。
二十日,又進軍到鎮戎軍西南方向,走馬承受趙政以為是距離夏軍已經很近了,意識不敢再向前進軍。后來趙珣以為是夏軍遠來,為了能夠速戰速決,建議在馬欄城設防,可是葛懷敏依舊不聽,反而將分兵四路駐扎在定川寨。
在二十一日,他們遭到了夏軍的截擊,直至退守到向家峽這里。而夏軍依舊乘勝追擊,向宋軍逼近。與此同時還命令下人毀了橋梁,斷了宋軍送糧的道路,并且還斷了定川寨的水源,打算饑渴宋軍。
在二十二日,以曹英、趙詢為先鋒,劉賀、許思純為左右翼結成隊伍,打算東進。在臨行前,屬下再三請求繞道而行,可葛懷敏不同意,在前行一段距離后,發現橋已摧毀,道路也被隔斷的。就在這個時候,夏軍乘宋軍混亂之機,從四面開始沖殺過來,最終宋軍在四面夾擊下,軍隊全軍覆滅,宋軍大敗。
定川寨之戰影響
歷史上的“定川寨一戰”,是宋夏戰爭中記載最為模糊混亂的一次戰役,在各種史料間漏洞百出,都不能夠自圓其說,而今天人們關于這場戰役的事件,多是從《宋史·王沿傳》中的來的,其中關于戰爭失敗的責任推到葛懷敏頭上,說是他不聽王沿的命令,沒有在瓦亭寨或第背城扎寨,而是輕率冒進北上,最終才招致失敗的。那么關于定川寨之戰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由于這場戰爭的失敗,后又簽訂了“慶歷和議”。從合約的內容上來看,使得宋軍喪失了大批的將校、士兵、民戶。甚至宋軍每年向西夏賞賜了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直接加重了宋軍國內的經濟壓力。
后來,遼興宗時期以蕭惠陳兵宋境,宋朝派出了富弼與遼國進行協議,結果遼國嚴詞強硬,博征旁引使國威大振,從而打破遼國索要后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還以增加歲幣為條件,來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因此歲幣的向外支出無疑是對宋朝來說并非沉重負擔,但若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經過幾年的貨幣支出,宋朝的經濟幾乎赤字。可想而知,這場“定川寨一戰”給宋朝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經濟上的重擔。
另外,對于政治上來說,國土的喪失也是必然的。此外雖然西夏同意在外交文書上對宋朝以“臣”相稱,并接受宋國的冊封,但事實上,雙方達成的協議是西夏在自己的國內仍自稱天子,對宋朝也就是表面稱臣。
定川寨之戰評價
據說,歷史上的宋夏兩國,他們之間一共有三場大的戰役,即“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其中在定川寨之戰后,雙方開始握手言和,此后進入了一段“和平時期”。至于夏軍言和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與周邊遼國的關系開始惡化,在定川寨之戰不久后,夏遼大戰了一場,在此之后夏遼關系開始逐漸惡化。那么關于歷史上的定川寨之戰的評價又是怎樣的?
首先,關于這場“定川寨戰役”被評為是宋夏戰爭中記載最為詭異的一場戰爭。至于是如何的詭異,歷史上也給出了一定的解釋。據說當時在戰爭中,宋軍被困在了定川寨,幾次突圍幾乎失敗。其中有兩個疑點:第一,近萬的宋軍與夏軍并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那又是怎樣陷入敵方的呢?在第一次戰爭中,宋軍的陣型大亂,但是還不至于潰散,但是從后面的發展來看,宋軍很快就穩住了陣腳。那么,為什么會在后來的突圍中全軍覆沒呢?第二,葛懷敏是否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因素。
另外還有人評價這場戰爭是一場遭遇戰。就拿定川寨的遺址來看,寨子是非常小的,更何況要容納上萬的軍隊,所以有人推測宋軍并不是在這里集結的。甚至還有人評價這場戰爭失敗的真實原因在于宋軍士兵的不戰而降,使得葛懷敏等人只好獨自突圍最終壯烈犧牲,這正是這幾場戰爭中宋朝最無法接受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