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錢就翻臉 摳門兒皇帝道光的“治國經”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號稱“富有四海”,“九五之尊”,坐擁世間富貴榮華。
可是,以皇帝的身份崇尚節儉,且畢其生如一日的,道光帝算是首屈一指。
他不僅把節儉看成人生的樂趣和目標,還以此作為衡量大臣能力品德的標準。盡管于大局無補,但畢竟是一個皇帝的行為。
道光(1782-1850),是清入關后的第六個皇帝。
他歷行節儉,勤于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資質不高。清王朝在道光年間進一步衰落,和西方差距越來越大。
1842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后10年道光帝茍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舉措。
今兒個,咱不評歷史只講故事。在民間,關于道光帝生活簡樸的逸聞流傳甚廣,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吧。
打小立志,節儉自律
道光帝的節儉,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道光隨父親嘉慶皇帝前往盛京(今天的沈陽)祭奠先祖。
晚上就住在沈陽故宮里,雖說是宮廷,實際上相當局促簡陋。嘉慶皇帝特意叫人拿來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用過的遺物:
已經沒人會用的糠燈、牛皮制成的蠢笨的烏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
看著這些簡陋的物品,聽著父皇的講解,回想著祖先創業的艱難,道光立志要節儉律己。
他與妻子一說,二人一拍即合,立馬找人搬走了房間里除了床鋪桌椅以外的家具陳設。
此后,每日下午四點左右便打發太監出宮買燒餅。來回路遠,太監懷里揣著燒餅,一路小跑,燒餅仍不免冰涼堅硬。
夫妻二人毫無怨言,沏上一壺熱茶,啃完燒餅,立即上床睡覺,這樣連燈都不用點了。
為皇后慶生:一碗打鹵面
道光帝即位后以身作則,把每年四十萬兩銀子的宮廷開支降了一半,改為每年二十萬兩。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是普通品。
內府依例給他40方硯,硯后鐫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認為太多,閑置可惜,只留下3個,其余都分給了臣下。
他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嬪及宮廷工作人員,非節慶不得吃肉。妃嬪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可穿光鮮的衣服。
據喻大華《道光皇帝》記載,皇后過生日的招待會極為簡單,每人一碗打鹵面。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點四個菜,朝廷官員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個菜。
外地官員進京述職時,對勤勉能干的官員,皇帝會以賜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賜宴,僅是政治榮譽,被賜宴的官員領了榮譽后自己出去掏錢吃飯。
上朝如同丐幫聚會
那時的皮衣講究四周圍帶“出風”,就是里子比外邊多出一圈皮子。
一次,道光帝發現自己的黑狐袍子出風被老鼠啃壞了,找內務府總管說給修修,內務府要一千兩銀子。
他覺得太貴,決定剪掉。第二天大臣們得知此事,紛紛將自己的出風去掉,免得規制超過皇帝,招惹麻煩。
據《滿清外史》記載,道光帝的衣服每個月才換一次。除了龍袍,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補丁繼續穿。臣子們發現后,也紛紛效仿。
一次,道光帝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跡,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
當得知宮外打掌只需三兩銀子時,道光帝說:“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就要五兩,以后我也去外邊打。”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你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著整齊的補丁。
那時的朝會很像是丐幫大會,一眼望去,從龍椅上坐的到地磚上跪的,個個像叫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