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怎么死的?
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zhàn)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zhàn)役。后與劉表作戰(zhàn)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
三國里孫堅是怎么死的?
初平二年(191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zhàn)。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劉表閉門不戰(zhàn),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復與大戰(zhàn)。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fā)射暗箭,孫堅中箭身死。
孫堅生平
孫堅少年時即為縣吏,膽略過人,十七歲在錢塘江上斬殺江海大盜,由是聞名地方,被召為假尉。十八歲參與平息會稽許昌起義,以功,任為鹽瀆丞。幾年后又調盱眙縣丞,再調下邳縣丞。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fā),堅奉命隨中郎將朱雋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中平四年(187)升為長沙太守,平定長沙、零陵、桂陽等處起義,轉而參與漢末動亂中的軍閥角逐。曾征討涼州的邊章、韓遂;特別在會同各路兵馬討伐董卓之役中,孫堅勇冠三軍,戰(zhàn)功卓著。
《三國演義》第五回描寫“關公溫酒斬華雄”,這個華雄為董卓一員猛將,其實并非為關公所斬,而是死于孫堅之手。小說家羅貫中為了塑造關羽的英雄形象,有意“張冠李戴”。此事應根據(jù)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為準。裴松之注也有引文可作旁證:董卓囑咐長史劉艾說:“關東軍各路首領均為我手下敗將,不值畏懼。只有孫堅這個小倔頭,頗能用兵,要告知諸將多加小心。”為此,袁術舉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封烏程侯。孫堅就此接受了袁術的節(jié)制。
但是孫堅勇猛有余,細心不足,身經百戰(zhàn),難免失算。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孫堅奉袁術之命進攻割據(jù)荊州的劉表。劉表大將黃祖夜襲孫堅,孫堅有備,從容應戰(zhàn),擊退黃祖,并乘勝追擊。夜色中輕騎挺進,誤人林木茂密的峴山,為黃祖伏兵射殺。時年只有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