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 絲綢之路現大量干尸最吸睛的是這具
阿斯塔納古墓群頻頻遭到被盜取的運氣,但它現有的出土文物依然帶給世人震撼--非人因素作育的大量干尸、被譽為“中國的斯芬克斯之謎”的伏羲、女媧圖等等。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來欣賞這一片神秘的古墓群吧……
在阿斯塔納墓群中,考昔人員發現了許多干尸。其中有一具干尸身高約168厘米,臉型瘦削,頭發被纏成發髻,部疏散披。他皮肉縮短,周身呈土黃色。
這具干尸名叫張雄(583年~633年),字太歡,出生于高昌王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張雄少襲父職,因早年平定叛亂有功,遂被封為威遠將軍,后任左衛大將軍、司兵部等要職。貞觀初年,張雄主張歸順大唐,維護統一,但高昌王不聽其言,執意與唐朝對抗。根據記載,人們判斷張雄因此抑郁成疾,死時年僅50歲。如今,其尸體眉宇之間仍存堅毅之態。
據判斷,張雄生前身高180cm左右,體重68~73千克。然而,這位西域名將生前顯赫威風,死后卻不得“善終”。他的墓葬不知何時就已被盜,其頭顱更是被打斷在地。這會是某種復仇行為嗎?還是盜墓者為了奪取他口中或頸項上的珍寶呢?目前,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張雄干尸出土的同時,考昔人員還發現了他的妻子、兒子張懷寂和其他身份、民族的干尸。其數量之多,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阿斯塔納古墓群中,有高達80%的尸體都沒有腐爛,形成了干尸,甚至有的連眼睫毛和眼縫中顯露的黑白眼珠都能夠看到。這種保存完好的干尸,足可以與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雖然有許多人經常把阿斯塔納古墓群的干尸稱為“木乃伊”,但這實際上是一種誤稱。據國內外研究,古尸大致可分為干尸、濕尸、凍尸、臘尸和鞣尸等幾種類型。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古尸是一種未經人工處置懲罰而在特殊條件下自然形成的,屬于干尸類型,與古埃及發現的經過人工防腐處置懲罰后形成的木乃伊有很大區別。
那么,什么樣的條件可以使尸體不腐呢?
首先,吐魯番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它位于海平面下156米處,是我國陸地最低的地方。盆地光照強烈,四周群山圍繞,熱氣都群集在盆地內,造成了長久高溫的環境。吐魯番全年有100天高于35℃,有40天高于40℃,有記錄的最高氣溫甚至到達了49.6℃。
其次,盆地降水量少,每年僅16毫米,但其蒸發量卻多達3000毫米。而墓室所處的位置大多地勢高敞,高溫干旱,周圍是土質松散、透氣性強的風蝕流沙底層。這些都使得墓地成為一個天然“干燥箱”,尸體在這里能夠快速脫水。
另外,墓室內天然的無菌環境也使干尸得以長久保存。
阿茲塔納古墓群出土的干尸,既不同于埃及木乃伊,又有別于我國內地出土的被石灰或木炭包裹的干尸,而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除了已經被掘客的墓葬和少數被盜的墓葬外,其余墓葬還未經考古發覺。也就是說,在吐魯番這片廣袤的沙漠下面還埋藏著數量驚人的干尸,這千余具干尸還在沉睡著。如果可以的話,這里都可以建造一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干尸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