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代名臣李賢 李賢為什么會遭人誣陷?
李賢,明朝著名大臣,河南鄧州市人,字原德,生于公元1409年,去世于公元1467年。一生歷英宗、景泰帝、英宗、憲宗四朝,經歷了土木之變、奪門之變等諸多政治事件,在明朝中期的政治舞臺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宣德八年,李賢進士及第,初授吏部驗封主事,后為郎中。英宗皇帝北征之時,李賢為隨架文臣。土木堡之變爆發,瓦剌軍隊大敗明軍,明英宗被俘虜,跟隨在側的文臣大部分都被殺了個干凈,李賢僥幸脫難歸京。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英宗被俘之時,景泰帝登位,主持朝政大局。景泰二年,因為上正本十策,李賢受到景泰帝賞識,升任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次年又遷吏部右侍郎。
奪門之變發生,明英宗復位,李賢再次受到英宗皇帝的重用,遷翰林學士,入內閣,升吏部尚書。英宗一朝,對李賢寵信有加,李賢上奏的許多奏疏都能得到英宗的應允。在明英宗病重之時,更是被英宗選為拓谷大臣,輔佐憲宗。
明憲宗繼位之后,晉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成化二年去世,謚文達。
他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寵待。《明史》稱“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然自郎署結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書顧謂景帝為荒淫。其抑葉盛,擠岳正,不救羅倫,尤為世所惜云。”
李賢入內閣后,多次壓制奸臣黨羽,提拔有用之才。針對國家政治上存在的各種弊端,他也一直在尋求好的方法補救。
當然也有人說:“國朝自三楊后,相業無如李賢。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然在當時以賄聞,亦頗恣橫。”也就是說,盡管李賢是三楊之后最為賢明的收復,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令人詬病的地方。比如說有關他收受賄賂的傳聞,以及為人處事恣意橫行等。
不過李賢總體的歷史評價好的方面要占據上風,就連百度百科上也將李賢列為名臣。
李賢一生為官,歷經四朝,三位皇帝,盡管多受皇帝重用,但是同樣也有被人誣陷和彈劾之時。
明英宗復位之后,參加奪門之變的石亨、曹吉祥等人無疑是皇帝登基的第一大功臣,是實實在在的從龍之臣。所以英宗登基之后,迅速獎賞兩人,提拔兩人的官階,對二人委以重任。
受到皇帝的重用,又大權在握,兩人難免就會漸漸的迷失自己。所以等到了后來,兩人行事越發荒唐,仗著從龍之功橫行無忌,朝中許多大臣對兩人都多有不滿。
石亨和曹吉祥被御史彈劾,最后被下獄,后來因為風云突變而被釋放。出來之后,兩人認為御史之所以會彈劾他們,背后都是李賢和徐有貞在謀算。所以兩人極力誣陷李賢,使得李賢被貶。
御史劉浚彈劾柳溥敗軍之罪,惹來皇帝大怒。李賢勸說皇帝,說御史做的就是敢于直言的活。如果你現在處置了,日后御史們都不敢在上奏彈劾高官,到時候國家政治必然大亂。李賢本著好意出發,石亨等人卻可以扭曲,說李賢曲護劉浚,使得皇帝漸漸疏遠了李賢。
明憲宗繼位之后,李賢因為是明英宗親自指定的托孤大臣,權利不小,地位崇高。李賢也沒有辜負英宗的厚望,時常督促憲宗遠離小人,專于政務。盡管已經坐到高位,但是仍然免不了受人彈劾的境遇。憲宗一朝受到的彈劾甚至遠勝于英宗之時,以致于后來李賢自己都無心官場,想要辭職歸鄉。
李賢之所以會時常受到誣陷,一是因為為人正直,與朝中奸黨相對,受到他們的嫉恨。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一些時候的政策,損害了某些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