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沒有戚繼光明軍就奈何不了倭寇?
明朝倭患前期,倭寇往往以微小的人數打敗數倍于己的明朝軍隊。東南沿海告急,嚴峻的現實常常讓明朝政府頭疼不已。那么,在朝廷真正采取措施并委任戚繼光等人前往東南平定倭患前,小小的倭寇為什么能如此讓常備軍200萬的明朝軍隊頭疼呢?又為什么說沒有戚繼…明朝倭患前期,倭寇往往以微小的人數打敗數倍于己的明朝軍隊。東南沿海告急,嚴峻的現實常常讓明朝政府頭疼不已。那么,在朝廷真正采取措施并委任戚繼光等人前往東南平定倭患前,小小的倭寇為什么能如此讓常備軍200萬的明朝軍隊頭疼呢?又為什么說沒有戚繼光,明軍就奈何不了倭寇呢?
一、倭寇戰術合理,裝備精良
倭寇在入侵初期常常戰無不勝,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們在近身格斗中不僅能夠熟練地使用雙刀,還能和近旁的戰友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協同作戰。然而,當時與其對抗的明軍大多只是憑血氣之勇沖擊對手,缺乏相應的配合不說,還沒有側翼和后續部隊的接應,這就導致了必然的失敗。
倭寇因為很少在人數上占優,因此在面對大隊明軍時,常常采用心理戰來打擊明軍。一開始,他們會采取守勢,以挫敗明軍的銳氣。有時候,他們會制造恐怖的氣氛以使明軍將士陷入恐慌。
裝備上,倭寇的刀常常是他們能打敗對手的籌碼。倭刀雖然長度不過五尺,但因為倭人大多能熟練地使用它,因此在對陣中時常能產生上下四方盡白,不見其人的效果。亦即一片刀光下來,往往能在一丈八尺的方圓之內殺傷明軍將士。
同時,倭寇的弓箭和標槍也讓明軍將士們蒙受了不小的損失。倭竹弓長八尺,以弓蹈其弰,立而發失……近身而發,無不中者是古書中對倭弓的記載。而關于標槍,古籍中說它不露竿,突忽而擲,故不測。可見,無論在近戰中的對陣,還是遠程武器的威脅,倭寇的裝備都足以令人聞風散膽。二、入侵并非簡單地劫掠,其行徑類似軍事占領
倭寇區別于一般的海盜的一點,便是他們并非單純的劫掠財物,而是在登陸之后常常要建立根據地,有時甚至還圍攻城池。
倭寇雖然在本質上沒有摘掉殺人越貨的帽子,但是他們的下層組織力量不容小看。無論是作戰或是宿營,下級戰士均嚴格服從首領的紀律管制。而他們劫掠的財物也不止金銀珠寶,有時也會根據需要搶奪內河船只或其它商品。甚至有時,他們會大批擄去婦女并讓她們繅絲,以此作為不同種類的生活補給。
以上幾點,證明了倭寇在登陸之后采取的行動并不是單純的海盜來襲式攻掠。他們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活動,可以說和一般的軍事占領軍在當地組織生產沒有多大的區別。
三、明朝軍制腐敗,指揮官對軍隊缺乏清楚的了解
大明王朝雖然在軍制上規定了常備軍由200萬的軍戶每戶出男丁一人來提供,但時過境遷,軍戶的實際數量其實和規定中的200萬不相符合。這是因為士兵的逃亡與換籍的事件層出不窮,所以造成了軍戶的減損。
更加令人無奈的是,不少衛所的土地被各軍戶抵押或出賣。同時因為東南沿海一百年來幾乎沒有戰事,每個衛所的實際兵員往往沒有達到規定的數額,甚至有的只占有規定的百分之二或三。而且留下來的士兵,常常被當地軍官當作運輸或建設的勞工,或者將其作為仆役在家中調用。
這樣就造成了高級指揮官無法獲悉手下部隊的具體人數,甚至還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戰船可以調配使用。軍制的腐敗導致了倭患初期明軍在戰場上無法聚集足夠的力量來抗擊入侵者,因此有的部隊干脆望風而逃。而令人可歌可泣的戰斗,卻反而出現在各地方民兵所組織的家鄉保衛戰中。四、明軍軍備質量欠佳,作戰過于墨守陳規
由于明朝政府將各地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了皇城中為皇帝的禁衛軍制造精美的甲胄,因此各地府縣制造的兵器大都不具備讓人滿意的質量。單從戰甲方面而言,一般的野戰軍只能穿戴襯以小鐵片的棉布襖甚至只是由紙筋搪塞而成的紙甲,不得不說在防護性能上令人堪憂。
而對于大家熟知的火器,因為各地府縣只是將其作為賦的一部分繳送,因此談不上標準化。鳥銃在裝備進軍隊后,常常因為有銃管炸裂的危險而使士兵們提心吊膽,以致于士兵不敢雙手握銃來作精確的瞄準。而對于火炮,則出現了導火線無法點燃、鉛彈與口徑尺寸不合等情況。
在戰術方面,明軍甚至缺乏側翼和后續部隊的接應。作戰中,又很少形成有效的隊形,只是墨守密集隊形的戰術。因此在兩軍交戰時,往往會造成一人失利,萬人奔潰的結局。而在面對倭寇有效的戰術前,即使士氣最高昂的軍隊,也只是靠著血氣之勇猛沖敵陣。因此,戰敗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戚繼光到任后,朝廷立即著手募集到資金供他招募和訓練新軍。在面對火器質量的嚴峻問題時,他將火器作為輔助戰具而只在有限的范圍內使用。同時,戚繼光創立了鴛鴦陣,在戰術上一改之前陳舊的作戰觀念,既使得不同武器間得以密切配合,又讓手下士兵擺脫了對倭人戰法的恐懼。從此,倭患對明朝的威脅發生了一個大大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