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魏國的疆域版圖究竟有多大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由于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據史料記載:曹魏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余萬,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并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后,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并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
公元263年,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魏朝疆域達到鼎盛,約為450萬平方公里。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后定型,約占有整個華北地區。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于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于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在立國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曹魏于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
221年孫權稱藩后,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后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滅蜀漢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