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臨死時為何薦朱然而不薦功勞更大的陸遜呢?
據史記載,虎威將軍呂蒙病篤。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余,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
觀此,我心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呂蒙不推薦陸遜呢?是朱然更有潛質?是陸遜之才不及朱然?是出于朱然與孫權有發小之誼的考慮?還是另有隱情?另外,呂蒙去世前不久,荊州之戰前,為什么讓陸遜代自己督陸口,而不用朱然呢?是朱然名氣大,不符合“未有遠名”的考慮嗎?而既然在荊州之戰中已經選擇陸遜做自己得主要助手,又為何在荊州之戰不久之后臨終之前又舉薦朱然代己,而不是陸遜呢?是陸遜在荊州之戰中表現不出色嗎?還是朱然表現的更出色?又,既然“蒙卒,權假然節”。朱然代替呂蒙為東吳主將的地位已順理成章了,為何在不久后的夷陵大戰前孫權又臨時啟用陸遜為總指揮,而不是順理成章的朱然呢?
首先,朱然比陸遜更有潛質更有才嗎?這似乎不成立,雖然二人都是討平山岳起家,但朱然并不比陸遜做的更多,反而似乎陸遜比朱然作的更好一些。至于,是出于朱然與孫權有發小之誼的考慮。這似乎還說的過去,但也不盡合理,朱然與孫權是發小,陸遜還是孫權的侄女婿呢。荊州之戰前呂蒙不用朱然代自己守陸口,是因為朱然的名氣大嗎?既然朱`陸二人這之前作的工作都差不多,怎么可能朱然比陸遜名氣大?陸遜在荊州之戰中表現不出色嗎?這似乎更不合理,且不說前期陸遜的“示弱驕敵”之術使得多漂亮。就是在戰斗中,陸遜以偏師深入,破敵數城,斬俘數萬,成功阻敵歸路的戰績也比呂蒙的主力部隊以勸降為主的戰績來得困難的多。而朱然在此戰中不過是和潘章一起率5000精兵,追斬如喪家之犬的關氏父子而已。而且,他們擅作主張殺死關羽的做法,恐怕是有疑問的。
那么,既然陸遜并未出現什么失誤,而朱然也并未表現出更高明的地方,呂蒙為何不舉薦功勞更大的陸遜,而是提拔朱然呢。通過上邊分析,我們將不得不得出一個雖然不愿接受,但卻最能講的通的結論;呂蒙在陸口重用陸遜,是因為在當時呂蒙需要一個能幫助自己實現宏圖大業得人才,他只能惟才是舉,不會有其他的想法。而臨終前呂蒙在挑選接班人時,卻不愿讓一個有可能超越自己,掩蓋自己光輝得人來代替自己。于是就選擇了和自己最想像,才能看來也難以超越自己的朱然來代替自己。
而孫權呢,在當時形勢相對平靜的時候,用誰不是用,朱然也不錯,還不用駁呂蒙的面子,當然也就順水推舟“假節朱然”了。可是一旦到了蜀漢大軍壓境,形式危機重重之時,孫權就不得不慎重考慮,優中選優了。至于呂蒙的面子問題早就拋到九宵云外了。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荊州之戰后,陸遜并沒有因為朱然凌駕于自己之上而表現出不滿。夷陵之戰前朱然也沒有因為陸遜“搶班奪權”而心懷怨氣。他們都表現的兢兢業業,忍辱負重。可見他們都是胸懷坦蕩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