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能儀因一句話被部隊醫院錄取 救傷員無數
在抗日戰爭之中,不僅僅那些身處前線的愛國將士為了保衛國土,為取得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很多的貢獻,那些在戰線后方的后勤人員和醫護人員同樣為了抗戰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呂能儀,一個現今九十多歲的老人,就曾經以醫護工作者的身份,親身參加了這一場偉大而慘烈的抗日戰爭。
呂能儀的家庭并不富裕,很小的時候她的媽媽就去世了,可是她家里一共有5個孩子,生活的負擔很重,為了給家里減輕壓力,她在畢業以后就到處找工作,當時正好是抗戰前夕,軍隊為了提前做好抗戰的準備,正在大范圍的招募醫務工作者,年輕的呂能儀便報名了當地部隊醫院。
當然醫務工作者的招募是需要考試的,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呂能儀很是為自己擔心,但醫院的考題很是令人意外,并沒有考察報名者的醫護水平,而是讓她們寫一篇作文,名字是《怎么抵御外辱》,呂能儀早就記不清自己當時在作文里寫了什么,除了一句話,她說:“我想大家都不要打牌了,集中在一起去對抗侵略者吧。”也許就是憑著這一句簡單卻質樸的愛國話語打動了當時的考官,她因此而被錄取。
因為她先前并沒有醫務工作者的經驗和基礎,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在跟著別人做一些傷兵的包扎和護理工作,不久之后戰爭就打響了,傷員陸陸續續被送到了醫院之中,傷員很多,傷勢也很復雜,刀砍的,自動彈貫穿的,血淋淋一片,在此之前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姑娘,可呂能儀卻一點沒有覺著害怕,她說能夠為戰場上的將士們服務,她很高興,雖然自己力量微小,但這也是抗日,她覺得很光榮。后來,她才知道,她幫助的傷員是淞滬會戰中的愛國將士。
在戰爭期間,她一直都在盡自己的努力,并在很多的地方都工作過,最開始是12后方醫院,然后到5后方醫院,去過很多的省份,江蘇、湖北、安徽、上海。她慢慢的從一個什么都不會的菜鳥護士,學會了包扎,學會了換藥打針,成為一名工作能力強的合格醫護人員。因為戰爭原因,每天需要她進行護理的傷員很多,從白天忙到黑夜,傷員一批又一批,根本就忙個不停,雖然辛苦,可是一想到自己也是在為抗日做貢獻,她就感覺身體又充滿了干勁。不僅僅如此,呂能儀還曾經被當過宣傳團的表演員,為在前線戰斗的軍人的眷屬表演過節目,得到了很多贊揚。
呂能儀所在的醫院屬于野戰醫院,而且當時的戰爭情況也十分的復雜,醫院常常需要根據上面的命令而隨時轉移,當時的戰爭殘酷而慘烈,即使作為醫務工作者,安全也得不到百分百的保證,如果沒能跟上醫院的轉移,很有可能就會死掉。而且醫院的轉移毫無規律可言,有時候洗澡洗到一半就接到了要求她們進行轉移的命令。她們也只好拎著簡單的行李,跟上醫院轉移的步伐,即便是這樣她們也常常會遇到很多的危險。
她清楚的記得有一次在轉移途中,她們剛剛經過一座大橋,那橋就被敵人給炸毀了,幸運的逃過了一劫,但這種好運氣并不會時常都有,呂能儀有很多的同事都是在轉移的過程中受了重傷,不治身亡,還有一些人在轉移途中和部隊失散了,身上沒錢,干糧也很少,愣是被餓死了。她也曾經在轉移的途中和醫院失散了,萬幸的是她后來遇見了一輛部隊的軍車,在好心士兵的幫助之下,她又回到了醫院之中。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呂能儀對于戰友之間的感情特別的珍惜,甚至到現在她依然和曾將的一些同事保持著聯系,大家都老了,回憶起當時在一起工作,一起抗日的時光,有心酸,有歡樂,都很感慨,那是他們這一輩人中,最為苦難,同時也是最為珍貴的回憶。
后來抗日戰爭結束了,她被分配到了南京的第四醫院,并且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到了退休,人年紀大了以后就會對家鄉特別思念,于是在離開了南京,又回到了自己老家居住,老人現今已96歲的高齡,生活雖然并不富裕,卻很安寧,很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