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好人緣 民國眾多要員都來杜氏家祠道賀
1937年6月10日的杜氏家祠落成說起。當時杜月笙在浦東高橋原籍“奉主入祠”。許多在當時有名望的人都贈匾額,或派代表專程致賀。其中:
“孝思不匱”——國民黨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賀。
“好義家風”——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賀。
“世德揚芬”——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賀。
“慎終追遠”——實業部部長孔祥熙賀。
“千國棟家”——司法院院長王寵惠賀。
“光前裕后”——警察總監吳鐵成賀。
“敦仁尚德”——前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徐世昌賀。
“俎豆千秋”——前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曹錕賀。
“望出晉昌”——前北京國民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賀。
“武威世承”——前北京國民政府將軍吳佩孚賀。
“武庫遺靈”——國學大師章太炎賀。
“源遠流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賀。
“慎終追遠”——西藏活佛班禪額爾德尼賀。
“東方望族”——法國駐滬領事館領事甘格林賀。
“明望之后“——國防部部長林輝賀。
“明德之后”——日本駐滬日軍司令坂西利太郎賀。
當時替他主持籌備工作的都是所謂上海“聞人”和“商界四杰”之流。如總務主任是虞洽卿和黃金榮,劇務主任是張嘯林,衛生主任是王曉籟、龐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可見杜月笙的排場之大。后人曾形容,眾庶騰歡,百朋寵錫。
尤其古文泰斗章太炎先生,根據杜月笙兒時聽聞杜家是有浙江海寧遷來這一點,詳征博引,考校杜氏世系,寫了一篇《高橋杜氏祠堂記》,內容如下:
杜之先出帝堯。夏時有劉累,及周封于杜,為杜伯。其子濕叔,違難于周,適晉而為范氏,范氏支子在秦者復為劉,以啟漢家。故杜也、范也、劉也,皆同出也。杜氏在漢也,有御史大夫周,始自南陽徙茂陵。自是至唐世為先望。其八皆祖御史大夫。惟在濮陽者祖七國時杜赫,自江以南無聞焉。宋世有祁國公衍實家山陰,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高橋者,上海浦東之鄉也。杜氏宅其地,蓋不知幾何世?其署郡曰京兆。末孫鏞自寒微起為任俠,以討妖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橋祠堂祀其父祖以上,同堂異室之制,近世雖至尊猶然。故諸子庶不立別廟,獨為一堂,以昭穆敘群主,蓋通制然也。凡祠堂為址八畝,其壖地以詩設塾及圖五館,所以流世澤帥后昆也。余處上海,久與鏞習識。祠成而鏞請之為記。夫祠堂者,上以具歲時之享,下使子孫瞻焉,以捆致其室家者也。杜氏在漢唐,其為卿相在以十數,盛矣。上推至帝堯,又彌盛矣。雖然,自堯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襲大寶,其余雖登公輔,賜湯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此鏞所知也。為子孫者,豈不在于自振拔乎哉?和以處宗族,勤以長地材,福倍漢唐盛世可也。其兄弟不輯其居處,日偷禍倍,矜寡無告可也。抑聞之,古之訓言,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不可謂不朽。稱不朽者,惟立德立功立言,宜追視杜氏之先,立德莫如大司空林,立功莫如當陽侯預,立言莫如岐公佑,其取法非遠也。鏞既以討賊有功,其當益崇明德,為后世程法。然后課以道蓻,使其就文質,化為畔諺,以跂于古之立言者。有是三者,而濟以和宗族,勤地材,則于守其宗祊也何有。不然,昔之九望,奄然泯沒于今者七八矣。雖有丹楹之座,窮九州美味之饗,其足以傳嗣者幾何?吁,可畏也,乃記之云爾。
其中這句:宋世有祁國公衍實家山陰,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還有這句:自堯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襲大寶,其余雖登公輔,賜湯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此鏞所知也。為子孫者,豈不在于自振拔乎哉?都是后來其他文人墨客抨擊章太炎先生諂媚的依據。至于杜月笙與章太炎先生另有一段是緣,按下不表。以后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