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十大驚人恐怖習俗 木乃伊殉葬太嚇人
盤點世界十大驚人恐怖習俗
一、纏足
纏足是中國古代女性的一種裝飾習俗,起源之初僅僅是將腳用布裹緊變得纖細,并不會造成骨折和畸形,且僅限于少數女子。明末和清朝時期開始逐漸在普通女性間流行,并逐漸演變成殘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種陋習。
在纏足時代,絕大多數婦女大約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直到老死之日。
關于纏足起源于何時,據現代專家考證,纏足實際上起源于宋朝,而在此以前,纏足實際上并不流行,且僅限于少數大家閨秀女子,并且不會造成骨折和畸形,此外,普通的勞動婦女是不纏足的。
清軍入關后,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剃發易服“政策,同時禁止纏足。剃發易服的政策得到堅決執行,可是禁止纏足卻最后不了了之。于是纏足和剃發易服被聯系在一起,出于逆反心理,被認為是”女保男不保“而被漢族士大夫發揚光大,最終在清朝普及開來,逐漸演變成殘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種陋習。
據清朝咸豐年間的紀錄“京師內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鄉間不裹足者十居三四。”
但也有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婦女有務農、采茶的傳統,所以不實行纏足。另一方面,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越南、朝鮮半島也不實行所謂的纏足。
二、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詞譯自英語mummy,源自波斯語mumiai,意為“瀝青”。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用防腐香料體,年久干癟,即形成木乃伊。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后,其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尸體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為對死者永生的或用香油(或藥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為最著名。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殮藏尸。表示對死者的敬意。
木乃伊原來的意思是瀝青,指一種干枯不腐爛的尸體。以在埃及發現的木乃伊的數量最多,時間最早,技術也最復雜。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時,首先從死尸的鼻孔中用鐵鉤掏出一部分的腦髓并把一些藥料注到腦子里去進行清洗。然后,用鋒利的石刀,在側腹上切一個口子,把內臟完全取出來,把腹部弄干凈,用椰子酒和搗碎的香料填到里面去,再照原來的樣子縫好。這一步做完了之后,便把這個尸體在泡堿粉里放置40天,再把尸體洗干凈,從頭到腳用細麻布做繃帶把它包裹起來,外面再涂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膠水使用的樹膠,然后把尸體送給親屬,親屬將它放到特制的人形木盒里,保管在墓室中,靠墻直放著。
古埃及,在很早的時候,喜歡把國王或大臣的尸體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來,沒有很高的醫學水平,做不到這一點。與古代中國不同,制干尸在古代埃及甚至形成一種風氣。
此外,人體冷凍技術亦被一些學者稱為制作現代化的木乃伊技術的一種。如果有人死去,他的尸體首先被送到一個被稱為“衣部”的地方:專門凈化尸體。尸體被蘇打水清洗過后,就送到叫“詿拜特”(意為純潔之地)或“培爾—那非爾”(意為美麗之屋)的地方,完成香料的填充。
三、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隨同埋葬,也有用俑、財物、器具等隨葬。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人殉,商朝男女貴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沒有夫妻合葬、妻婦殉夫的現象。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后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漢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到了遼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后,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結束了殉葬制度,后清初,殉葬制度再次重現,又到了康熙時才結束了封建時代的殉葬制度。但殉葬制度雖被廢除,各種實際的自愿或強迫的殉葬還是存在。直至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地區還有買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如《赤峰日報》記者就報道了1943年,敖漢旗旗長道卜丹死后,下屬為其先后購買四個小童準備殉葬未果之事。
殉葬在其它國家的古代也有存在。
四、決斗
15世紀至20世紀,決斗出現在西方社會。決斗就是在達成協議的兩個人之間進行搏斗。按照雙方明確或默認的規定,各自配備致命武器,并且是為了榮譽而戰。他們會找一些信任的人作為見證人。
決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象中的)之后,將會向另一方提出挑戰(“要求得到滿足”)。
決斗的終止方法有以下幾種,由挑戰者選擇:只要一方受傷——即使是小傷,決斗就終止;一方受重傷而無法繼續決斗時,決斗止; 一方受致命傷后,決斗終止;手槍決斗中,雙方相對開槍。如果兩人都沒有命中,而挑戰者認為他已經“滿足”,則決斗終止;否則反復開槍,直到一方受傷或死亡為止。但開槍次數不能超過三次,否則會被認為是過于“野蠻”。實際這種情況很少見。
五、切腹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這種行為不能不提,他們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開自己的腹部。由于自己除去內臟過于可怕,所以切腹的方式最后做了修改,變成由切腹者自己劃上一刀。第一刀切開腹部之后,由朋友或可信賴的家臣立即補上慈悲的一刀,砍下切腹者的頭。這種來擔當補刀的行為的人稱之為介錯,擔任介錯的人是非常的榮幸的。
切腹是武士道的重要精髓,這是作為一名勇士的守則。切腹一般用在以防勇士落入敵手或是減少恥辱的一種方式。武士也會聽從與他們的領袖執行切腹。因此隨后,也出現了一些受辱的武士甘愿切腹也不愿死在一般人手下的情況。
不只日本人有自殺的儀式。舉例來說,羅馬皇帝常常要求叛變者自殺以保全其家族的財產:命令一個人死于自己的手里,懲罰意義已經足夠。但對武士而言,情況卻完全不同。死于自己的手里既是保全榮譽,也是接受懲罰的正統死法。武士常常切腹自殺以免被俘,或是因為領主已死,藉由切腹以死明志。也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外人眼中)的武士,采取切腹的方式來抗議領主所下的決定。
六、活人祭
在原始時代,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的守護神,而人們為了表示自己對神的尊重,對神的信奉,就用活人作為貢品去供奉這些神。(甚至有的地方還把人心掏出來,去供奉這些守護神。)
活人祭祀的方法是用來祭祀神靈或其他神物。人們通常用殺死人類來乞求超自然力量和權利。這種習俗常常出現在古代文化中,并且在多個文化領域中發揚,如因殺人儀式而惡名昭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一些人將這兩種文明視為這種恐怖習俗的本源。
七、妾
妾,又稱姨太、陪房,亦有二奶、小老婆等俗稱,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結構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妾是中國傳統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產物,在其他東方國家(如東亞、印度、阿拉伯世界)也有或曾有過類似存在。也作為女子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男人自稱的“仆”。
照片上的是一群姬妾站于她們的保護人(一般是太監)的背后。妾是一個由婦女和少女組成的社會階層。她們與社會地位高的男人組成類似婚姻的關系。典型是,男人有一位正式的妻子和一位或者更多的妾。妾擁有來自于男人給予的一定權利。
八、日本藝妓
日本一種專業階層的婦女,傳統營生是取悅男子。除巧言利口外,她們必須具有唱歌、跳舞和彈「三味線」(三弦變種)的技能。藝伎制度據說是在17世紀出現的,目的是在高級妓女和公娼之外,另設一類受過訓練的表演藝人,雖然如此,她們有時也會和顧客有性交易關系,她們主要是透過才藝來取悅客人。1920年代,日本藝伎有八萬名之多,但是到21世紀初的數目減少到一兩千人,而且幾乎全部局限于東京和京都,顧主僅為最有錢的商人和最有勢力的政客。普通生意人現在找的是酒吧女老板,她們雖沒受過傳統的歌唱或舞蹈訓練,但像藝伎一樣體貼而能言善道。
正統的藝妓已經被現代社會系統所代替。曾經藝妓數量數不勝數。在1900年,藝妓數量超過25000人。到了1930年早期藝妓數量為80000人。大多數藝妓都在京都,京都是日本古代首府。如今,藝妓數量不到10000人。在東京,還留有100多名藝妓。
九、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后把尸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認為可以帶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樣,是一種信仰,一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一種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從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業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會形成不同的天葬儀式。
蒙古族天葬(蒙古語為“騰格里·奧如希拉嘎”),如同土葬、沙葬、火葬、雙葬、水葬、風葬、樹葬、洞葬、秘葬一樣,是蒙古族喪葬儀式之一。
蒙古族天葬,從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業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在蒙古族天葬儀式中滲透著古老蒙古民族社會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在其樸素的形式背后蘊含著極其合理的生態大智慧。這種智慧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對脆弱的內蒙古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如今,蒙古族天葬已經伴隨著內蒙古生態環境狀況的日益惡化而成為一種歷史記憶,甚至已被人們所遺忘。
十、閹割太監
太監,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古代皇室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因為特定的社會職責,產生了特指割去生殖器的男性的專有名詞——太監。此后作為一個常見的名詞,成為了許多社會體系的一部分。在古代中國閹割生殖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刑罰方式(起始于隋朝),也是一種得到侍奉帝王這個職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