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庸“教育救國” 變賣家產籌措150萬建馮庸大學
80多年前,在沈陽西郊的汪家河子一帶(今鐵西滑翔地區),曾有過一所頗負盛名的大學。上了歲數的“老沈陽”都知道,這便是由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馮庸創辦的東北第一所私立大學——馮庸大學。馮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當時獨樹一幟,然而,隨著“九·一八”事變的隆隆炮聲,日軍侵占了馮庸大學,學校被迫遷往北平(今北京),并于1933年與東北大學合并,馮大6年歷史宣告結束。
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里蓉表示,馮庸是一位為做大事而不惜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的基礎在于教育,因此,馮庸將“教育救國”視為自己的理想,終其一生都在為教育辦學而奔波。
馮庸原名馮英,其父馮德麟與張作霖同樣出身綠林,被清廷招撫后,與張同時任巡防營管帶、統領,辛亥革命后,又與張并任兩個師的師長,可以說是奉系軍閥的開山鼻祖。馮庸畢業于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本想憑借自己才能與父親的余蔭在軍界大展拳腳,卻因受到張學良疑忌而漸感仕途無望,決心脫離軍界,投身實業。1925年,馮庸在奉天小西邊門外開辦了大冶鐵工廠,為了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又在廠內設立了大冶工科學校。
日俄戰爭后,日本對東北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并推行奴化教育。這使馮庸逐漸意識到,東北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自己應該走“教育救國”的路線,于是,馮庸決定開辦一所大學,培養優秀人才。為籌措辦學經費,馮庸曾向張作霖、吳俊升等人請求經濟上的援助,但卻被認為動機不純而遭到拒絕。
募捐的失敗并沒有動搖馮庸辦學的熱情,他決定變賣家產籌措資金,在其父馮德麟去世后不久,即開始著手進行。他在清理家產過程中,將過去其父非法霸占的土地、房產都歸還原主,還把位于北鎮與當地中小學毗鄰的房產全部捐給了學校。馮庸的義舉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在當時被譽為“翩翩濁世佳公子”。最后,馮庸為創辦大學籌措資金150萬元奉大洋,還將通遼縣所有的私產土地10萬余畝及幾處商號捐作校產。
1927年春,創辦大學的時機和條件都已成熟,校舍便開始動工興建。校址選在奉天老城西15里,渾河北岸的汪家河子,定名為“馮庸大學”。僅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在荒涼的曠野上便出現了一座雄偉獨特的新建筑,200余間校舍宣告建成。
創辦之初,校園內便設有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宿舍,并配有圖書館、禮堂、體育場等附屬建筑,另外還有游泳池、滑冰場及足、籃、排球等場地,各種設施應有盡有。校內還建有小型飛機場,購置了三架飛機,除馮庸自己使用外,還供“特技會”的學生學習訓練之用,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學校教師多是留學歸國的專家學者,還有一些東北大學的教授在這里兼課,教學水平很高。
重視體育實行軍事化教育及管理
據省檔案館收藏的《馮庸大學校刊》記載,為了消除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恥辱,馮庸大學極力倡導發展體育。馮大師生每天早晨5點起床,無論寒暑,都是冷水洗浴,然后集合跑步。每天下午都有固定的體育運動時間,全校師生都要到操場上鍛煉身體,馮庸本人更是以身作則,他的百米成績是13秒,且曾在籃球比賽中一人獨得40多分。
1928年4月,北平舉辦華北運動會,馮庸親自率領30余名優秀學生代表前去觀摩學習。 9月下旬,在馮庸的提議下,第一屆東北三省聯合運動會在馮庸大學體育場開幕。經過5天的比賽,馮大僅以0.5分之差名列總分第二,在奉天名噪一時。這次運動會正如馮庸在閉幕式上所講的“開辟東三省體育之先河”。從此在東北范圍內掀起了一個大搞體育運動的熱潮,涌現出劉長春、孫桂云等優秀的體育人才。
此后,馮庸大學的體育水平突飛猛進,到1930年前后甚至超過了東北大學。馮大的足球隊和籃球隊還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1931年在華北球類比賽中獲得中級籃球錦標賽冠軍。
同時,馮庸大學還實行軍事化教育,軍事訓練制度頗具特色,在中國的綜合性大學中首次將軍事訓練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的衣食住行都按部隊的要求執行,學生一律穿著統一制服,還要做到“食不言,寢不語”,師生間的禮節也效仿軍隊。
凡是馮庸大學的學生,人人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每周不少于6小時學習軍事操典、筑壘,進行操場和野外訓練,要求學生畢業后可以擔任排長、連長。不論寒冬酷暑,學生都要到操場上跑步,在室外苦練,看上去很像軍營,所以當時人們也將馮庸大學稱為“西大營”。
家產耗盡經濟窘困被迫停辦大學
馮庸抱著救國目的,全神貫注于學校,他本人也住在校內,親自主持校政。每天清晨,當起床號吹響之時,馮庸會親自打開宿舍門,用他那根常掛在腕上的手杖不停地敲擊地板,督促學生,并高呼:“起床了”。馮庸和學生在一起就餐,留心觀察學生是否吃飽,還經常到宿舍和學生攀談,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由于馮大治學嚴謹、學風淳樸,自成立起始終運行得井然有序。但是,因為這所大學是馮庸個人出資創辦的,而“九·一八”事變后馮庸在東北的產業全部被日軍攫取,辦學經費開始入不敷出。另一方面,馮大學生大部分是東北流亡青年,無法繳納學費和生活費,再加上淞滬、熱河兩次抗戰后,馮庸本就所剩無幾的家產已消耗殆盡,馮大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1933年9月,因經費窘困無法維系,馮庸不得不解散了創辦6年的馮庸大學,告別了昔日并肩作戰的師生們。學校停辦后,大部分學生并入了已遷校北平的東北大學。雖然馮大終結了,但馮庸和許多愛國師生仍舊以各種不同方式繼續參加抗日活動,他們矢志報國的決心和行動,為全國其他高校師生做出了表率。
1949年,馮庸隨國民黨去了臺灣。他晚年收入微薄,卻將省吃儉用攢下的20萬元新臺幣捐作“自強愛國基金”,足見其愛國之心。
1981年2月,馮庸走完了曲折傳奇的一生,他的遺愿是希望馮庸大學能夠復校。2006年,馮庸外甥張文琦代表馮庸向日本政府遞交公開信,要求對被侵華日軍損毀的馮庸大學進行民事索賠,還遼沈人民一所大學。
直到今天,沈陽還有一件當年馮庸大學的遺物,就在新華廣場附近的沈陽燃氣股份有限公司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下面鐫刻著工整的字跡,上書“馮庸大學校成立紀念,中華民國十六年八月八日”,見證了曾經真實存在并有著輝煌過往的馮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