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密約簽訂的歷史背景 為什么簽訂中俄密約
2016-11-23 15:13:05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中俄密約》,即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
《中俄密約》,即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防御同盟條約》。一般稱為《中俄密約》。條約原存于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維護文化資產,現典藏于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因俄德法三國干遼,清朝贖回遼東半島,連俄抵御日本勢力成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5月初,清政府欽差頭等出使大臣李鴻章赴圣彼得堡,慶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為名,利誘賄賂李鴻章與其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外交大臣羅拔諾甫(1824―1896)秘密談判,并于6月3日簽訂此約,條約共6款,主要內容是:
如果日本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
締約國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與敵方簽訂和約;
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對俄國軍艦開放;
為使俄國便于運輸軍隊,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筑一條鐵路[1]至海參崴。鐵路的修筑和經營,交華俄道勝銀行承辦;
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皆可在此路運送軍隊和軍需物資;
本約自鐵路合同批準之日起,有效期15年,期滿前雙方可商議是否續約。
從此,中國東北三省逐漸變為沙俄的勢力范圍,但由于馬關條約后,朝鮮半島已成為日本勢力范圍,日俄雙方勢力在滿州地方產生沖突,1904年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