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名臣商鞅為什么要走后門面見秦孝公?
商鞅,衛國沒落貴族的公子哥,在國內不得志的情況下,來到魏國服務于魏相公叔座,希望能夠被公叔座賞識并重用。不幸的是,公叔座不久后便因重病而死,衛鞅成了待業青年。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很快衛鞅便聽說了秦國國君秦孝公招賢納士的通告,于是,躊躇滿志的青年俊秀衛鞅,便踏上了前往秦國的道路。
這一年,是秦孝公元年。此時的秦國,不僅國小力微,而且時刻面臨著強大的東方六國的威脅。
其實,在此之前,遠處西方的秦國基本上不與東方各國進行交流。主要原因是因為處于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都把秦國當做蠻夷來看待,都看不起他們。所以,在當時中原各諸侯國進行的一些會盟中,都看不到秦國人的身影。
地位是自己爭取的,這是秦國最高統治者所深知的。所以,從秦穆公時代開始,秦國人便開始了為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而積極努力。好在,在“五羊大夫”百里奚和謀臣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東征西討,開疆拓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秦國的國際地位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從穆公時代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秦國的強國之夢依舊沒有完全實現。秦獻公死后,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繼位。
秦孝公是一個擁有遠大志向的君主,雖然他年紀不大,但他卻高瞻遠矚,放眼于秦國的未來。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有這么一個疑問——如何使秦國快速的強大起來?
注意“快速”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他與秦國歷代君主強國之夢的區別之處。在歷代君主眼里,他們要的只是一個結果——不管時間的長短,也不管是幾代人的努力,只要最終能夠使我秦國強大起來就可以了。但秦孝公卻不這么認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時間如流水,生命是這么的短暫,我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一個強大的秦國豎立在世人的面前。
只有理解了這些,大家才能明白,之后秦孝公與商鞅三次面談時,展現的三個不同態度的原因。
當然,上述這些只是他個人的想法而已。真正能不能實現,還得靠現實來操作。于是,在歷代祖先的影響下,秦孝公在即位之初便發布求賢令,命人到處張貼招賢納士的榜文。
于是,遠在魏國的衛鞅聞信后,便馬不停蹄地來到了秦國。
當然,沒有過硬的人際關系在什么時候都是行不通的。于是,來到秦國之后的衛鞅便結交了秦孝公身邊的一個非常得寵的人——景監。
景監何許人也?
此人是當時秦孝公最寵幸的一名姓景的太監。由于此人是秦孝公多年的貼身太監,和秦孝公的關系非同尋常,能夠在秦孝公那里給自己說的上話。所以,衛鞅選中了此人。
在與衛鞅談論之后,景監也被他的才華所欽佩。于是,景監便答應為衛鞅走后門,直接向秦孝公推薦衛鞅。當然,景監也不是個傻子,他知道此時秦孝公求賢若渴,一旦自己給他舉薦成功一位得力的謀士和助手,那么自己也會受益良多。
于是,在一次秦孝公閑來無事、心情愉悅的時候,景監向秦孝公提起了衛鞅此人。在介紹衛鞅情況的時候,景監是對他的是才華大加贊賞,結果弄得求賢若渴的秦孝公內心也有點癢癢。
于是,笑容滿面的秦孝公答應,可以見一見這個衛國人。
其實,在衛鞅的心里,秦孝公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治國能手,秦孝公想走一個什么樣的強國之路,他自己毫不知情。就連平日經常跟隨在秦孝公身邊的景監也絲毫不知。既然什么也不知道,那就多準備一些方案吧。秦孝公喜歡哪種方案,自己就給他講述哪種方案。
但是,秦孝公能不能夠用自己,衛鞅心中也沒數。
但不管怎么樣,只要能夠見到秦孝公,衛鞅就有一定的希望。
于是,衛鞅與秦孝公很快便進行了首輪的面談。說是面談,其實就是衛鞅一個人的演說。此時,秦孝公與衛鞅初次見面,雙方互不了解,話語當然也就不多。
于是,衛鞅自己在下面把自己的第一套方案說給了秦孝公,他希望秦孝公能夠采用。
但是,衛鞅首次出師卻并不順利。當他自己在下面說的天花亂墜的時候,卻發現臺上的秦孝公不僅對自己的演講毫無興趣,而且還快要睡著了。
原來,衛鞅的第一套方案著重講述了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但是,這的這套方案卻與秦孝公的“快速”強國之路正好背道而馳。一個想要立竿見影,一個卻需要百余年的等待。
于是,衛鞅與秦孝公的第一次見面以失敗而告終。
衛鞅出去后,秦孝公把景監給叫了過去,而且把他給狠批了一頓。
真是的,你找的這是什么人啊,如此的迂腐。都什么年代了,還來講三皇五帝,人生能有多少年,誰又能等得了百年的時間——這人不可用。
但是,對于學富五車的衛鞅來說,景監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不能通過一次會見就全面否決一個人。于是,五天之后,景監再次找到了秦孝公,懇求秦孝公再給衛鞅一次機會。
好吧,也就是你有這個面子,要是換做其他人,我肯定是不會見的。
于是,衛鞅第二次見到了秦孝公。但是,這次見面的的結局同樣不是太好。最后,也是不歡而散。同樣,那位出力不討好的景監再次挨了批。
當然,景監挨了批,回家肯定會責問衛鞅。衛鞅便把自己當時對秦孝公的演講內容,如實的告訴了景監。
但是,景監對此也沒有什么好主意。
看來當時的人真的太老實了,聰明的人可以在與君主交流的過程中試探性的詢問一下他的想法,進而就可以知道國君真實的治國思路。或許是衛鞅太過緊張,或許是景監不夠靈活,就這樣,兩次見面都無果而終。
這次回來之后,衛鞅已經心灰意冷,準備收拾東西回家。但是,秦孝公好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要求再見一次衛鞅,看他還有沒有其他的強國方法。
于是,在這次見面時,衛鞅拿出了自己的第三套方案——如果這個方案再行不通的話,自己只好收拾鋪蓋回家了。
于是,衛鞅把自己心中那種快速強國的方法——“霸道”,仔細地講解給了秦孝公。秦孝公聽到演講的主題之后,當即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隨著演講的深入,秦孝公被里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坐在席子上的身子(古人席地而坐),也不由自主地挪向了衛鞅的身邊。
衛鞅之所以最后才拿出這套方案,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衛鞅之前的學業主要以法律為主,對于刑罰是甚為精通。但他又深知用刑罰來治國,有其利也有其弊。
利的一面就是立竿見影——誰要是不聽從我指定的刑法,就以刑罰來處理。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普通老百姓肯定會乖乖的順服(不服不行啊);弊的一面就是,長期使用較重的刑罰來治國,國內的矛盾就會增加,有可能使民眾產生對抗的情緒。
由于此次演講非常的符合秦孝公的心意,所以二人就有關“霸道”的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經過幾天的討論,秦孝公對之前自己認為的這個“迂腐”的年輕人,開始刮目相看。
于是,自此以后,兩個年輕人(衛鞅年齡不到三十,秦孝公二十一歲)便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走到了一起。就這樣,衛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極度信任,為后來自己變法的順利進行獲得了巨大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