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樹立上書言事的樣板 求諫無過于唐太宗
在古代,官員上書皇帝,是其議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和渠道。這些奏疏,有益國計民生、治國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不著邊際、平庸瑣屑,有的甚至相當雷人。讓我們來看看,當年明成祖是如何應對的吧。面對“求直言難”的問題,他又是怎樣暢通言路以更多了解民情的呢?
直言難求以及官員奏疏質量不高,曾經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相當一部分官員出于保身、固位的目的,在向皇帝上書或口頭報告時,會提出一些無關宏旨、沒有“風險”的意見。讓我們看看,明朝永樂皇帝遇到的這樣幾件雷人的奏疏。
“皇帝您講話多了,要養養精神”
永樂年間,明成祖與群臣討論政事,一談就是老半天。有官員便進言:皇上啊,您講話這么多,可不利于身體調養啊。作為君王,貴在“簡默”(講話簡約,有時不發一言)。明成祖不領該官員的情,說道:天下這么大,百姓的苦樂、措施的利弊,必須廣詢博訪才能有透徹了解。并非我喜歡多講話,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開講,官員們怎能言無不盡?
否定原因:有阿諛之嫌。
“陰云遮住日蝕,提議祝賀”
永樂四年(1406)夏歷六月初一,預報這一天應當發生日蝕,因陰云遮蔽而不見。禮部尚書鄭賜以為是吉兆,提議祝賀。明成祖說:在天的這一方,因陰云蔽日見不到日蝕,不等于他處也見不到。天空很大,能見到日蝕的地方,多得很呢。
否定原因:缺乏常識。
“野蠶結繭,建議開慶祝會”
永樂初,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今年山東有野蠶結繭,繅的絲送到禮部,請率領百官慶賀此事。明成祖一句話就把他們打發了。他說:“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
否定原因:少見多怪。
“有兔唇的人不能擔任武官”
永樂年間,兵部提議,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襲武官。明成祖說:“武臣當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豈當論相貌?孫臏既刖,智尚可用。”他說,戰國時軍事家孫臏雖然被削掉了膝蓋骨,但他的智謀可用。明成祖斷然拒絕采納兵部的提議。
否定原因:歧視有生理缺陷的人。
“山谷中傳出‘萬歲’聲,要求慶賀”
永樂十三年(1415)春,貴州布政司向朝廷報告:有人在太巖山聽到山中連續發出“萬歲”的呼聲,這是皇上威德遠播、感動山川的明證。尚書呂震請求慶賀。明成祖說:在山中呼喊,會聽到回聲,這是常識,哪里是什么奇異的事情?
否定原因:捕風捉影。
“天上見到壽星,要求慶賀”
永樂十五年(1417),壽星現,群臣請賀。對此,明成祖不以為然:往年壽星出現,你們以為是祥瑞,紛紛致賀。然而四方旱澇、蝗災、流行病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向我報告。他對群臣的這個提議未予采納。
否定原因:只關心天上的事,不關心地上的事。
廣開言路,禁止通政司擅自截留奏疏
針對“求直言難”問題,很多帝王都曾對官員進言作過引導。他們用各種方式向官員們表明了求諫的誠意。
封建時代官員上書皇帝的書面報告,名稱很多,有奏報、奏章、題本、奏本、題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總稱奏疏或奏議。這些都是官員議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掌管奏疏的通政司這類機構,對于朝廷來講,是一個重要的機構。下情上達,靠它;帝王和朝廷了解全國民情、輿情,靠它;最高當局掌握全國官僚機構的運作情況,靠它。
按規定,通政司所收奏疏,要全部上呈皇帝,不得以種種借口截留。然而,曾有通政司官員擅自做主,將所收四方奏疏,分成“要件”和“非要件”,只將“要件”上呈明成祖,而將他們認為的“非要件”直接轉送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明成祖得知后非常生氣,他說:設立通政司,目的就是使言路暢通、信息暢通,現在全國各地的報告,我都不能全面了解,通政司不是等于虛設了嗎?
在明成祖看來,通政司官員眼中的非要件奏疏,很可能就是重要奏疏。他說:我治理天下,希望全面掌握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連細節都不敢忽略。又說,一個皇帝,不熟知民情和民生之事,是很危險的,“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他正是吸取了歷史上亡國之君的教訓,才這么重視官員的書面報告。
口頭報告,是百官議政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和渠道。他們可以在上朝時或皇帝召見時,向皇帝提出建議、意見。勤于政事的明成祖告訴大臣們,早朝因時間關系不能暢所欲言的各方面,“午朝”或“晚朝”時盡可從容向他報告。
樹立上書言事的“樣板”,讓官員們學習
在求諫方面做得好的,無過于唐太宗。
貞觀初年,他對王公大臣們說:“帝王如果以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官員們糾正自己,是很危險的。隋煬帝就是因為把官員的口封住了,聽不到他們講君王的過失,才導致敗亡的。隋朝的滅亡離我們不遠,你們看到凡施政不利于民眾的,都要直言進諫、規勸。”他為了表示求諫的誠意,還把官員們的上書一篇篇貼在墻上,時常觀看。
為引導官員更多進言,明成祖則樹立了上書言事的“樣板”,讓官員們學習。他命黃淮、楊士奇等編纂《歷代名臣奏議》一書。永樂十四年(1416),此書編成,共350卷。所收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漢以后搜羅大備。《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為“古今奏議之淵海”。
想聽實話為何這么難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聽到臣下的真話、實話。他們深知,專喜聽阿諛話的皇帝會犯糊涂,而皇帝犯糊涂,就意味著有可能步歷史上昏君的后塵。但是,皇帝要想聽真話、實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明代的好幾個皇帝,都曾感嘆“求直言難”。
明成祖曾對通政司官員說:地方官來朝,我都命他們報告民間疾苦,他們總是說,“田谷豐稔,閭閻樂業”,只講贊頌太平盛世的話,不說真話,不說實情。最近聽說山西饑民有吃樹皮草根的,然而沒有一個官員向我報告這件事。
明仁宗也曾因大臣們很少有人向他進言,下了一道詔令,其中說道:我繼位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向全國的官員求直言,這是我的真實意思,而“涉月累旬,言者無幾”,響應者寥寥。
明宣宗因負責監察的御史們“多懷顧忌,少有敢言”,遂對右都御史顧佐等說:朝廷立法,凡各衙門官員及普通百姓,都允許向朝廷提建議、意見。況且提意見是御史們的職責所在,你們都是我所倚信的,“豈可有所顧忌”?你們要明白自己的職責,“若當言不言,以失職論”。
其實,深感求直言難的皇帝,豈止明代的幾個皇帝?就連唐太宗都有過這樣的感慨。貞觀十五年(641),他問魏征:近來大臣們都不議論政事,這是什么原因呢?魏征答道:陛下虛心聽取意見,應當有人進言。不過官員中有三種人:懦弱之人心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懷祿(留戀爵祿)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緘默。
聽不到官員的真話,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員方面的原因。從皇帝這個角度講,他雖然下了詔令,懇求直言,但官員們多不信,因為歷史上向皇帝進言的官員罹禍的不在少數。從官員的角度講,官場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蘇味道便是這類官員的典型。他擔任宰相,從未提出過有獨到見地的建議、意見,一味阿諛皇上,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棱持兩端可也。”官場上這樣的“模棱手”越多,君王越難聽到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