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逼反吳三桂非主要原因
歷代以來,有極個別王朝是以草根逆襲,登上帝位,建立國家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很少,但畢竟有榜樣在前。本來,李自成也可以改朝換代,可惜,他八字已經有一撇了,最終還是落荒而逃,死在一個農民的鋤頭下。
李自成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為逼反了吳三桂。確實,那是一個重要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李自成是一個“流寇”。這個詞語自然是有相當的貶義,明末很多人就是這么稱呼李自成的部隊的。但這里也說明了一個嚴重的事實,就是李自成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李自成是陜北人,他起兵之后,1641年,很快就攻占洛陽,殺了福王。這個舉動震動天下,為李自成贏得了聲譽,也招來強敵。明朝調集各路共同征討李自成。李自成幾乎被消滅。1642年,李自成再次崛起,攻克襄陽。1643占領西安。1644,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本來李自成應該以西安為中心,把后方根據地妥善經營。可是李自成沒有,他趁著明朝把主力調到山海關抗清的時機,一路東進——結果還真的攻下了北京。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變劣勢為優勢,一時之間站在了時代的最高峰。當時,他本應當改換角色,從一個流寇改變成一個君王。平民是他的百姓,官員富豪也是他的百姓。可是,李自成對北京的那些明朝官員乃至普通百姓肆意盤剝,大家對李闖的部隊,由歡迎迅速轉變成憤怒。
失去民心,是李自成滅亡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是李自成對山海關吳三桂部隊的輕敵。在得知吳三桂不同意歸降后,李自成只帶了六萬人馬就攻打山海關。在他看來,明朝軍隊不堪一擊,有六萬人足以。可是他沒有想到——他本應該想到,吳三桂領導下的部隊乃是明朝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而他的大順軍也不是進北京前那支驍勇善戰吃苦耐勞的部隊。
李自成從1644年4月13日出京,到23日才到達山海關。一場本該速戰速決突襲戰斗,變成了公開的決戰。這幾乎就是坐等清軍調集人馬,搶占果實!
一戰之下,大順軍慘勝。可就在此時,多爾袞率領清軍殺出,局勢頓時扭轉。
本來李自成的主力還在北京城。可是他退回北京后,發現已經無法控制北京了。
憤怒的百姓(主要還是被摧殘的那些權貴富豪們)聽說李自成軍隊大敗,大喜。這些人到處張貼告示,串聯起來謀劃獻出北京城。當時吳三桂打著引清兵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這個旗號頗具有迷惑性。
在這種局面下,李自成做出了第四個錯誤決定——稱帝。
李自成稱帝,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實際好處。他的大順軍已經不復當初,而后來的南明軍隊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恨之入骨,甚至最后寧愿降清,也要剿滅李自成——嚴格的說,是一些人利用這點,作為他投降清朝,保存體面的借口。
4月30日,大順軍退出北京城,此后,李自成一路潰敗。他本以為回到西安后會出現昔日萬民擁戴的場面。可惜,等待他的,是一個充滿猜忌和仇恨的西安。大家都對李自成的許多措施很失望。1645年的四月,李自成兵敗被殺。有人說,殺死他的是個普通農民,也有人說,是地主武裝。總之,最后的李自成淪落成了官員百姓人人喊打的角色。
李自成死在哪里?李自成兵敗以后結局如何?自清初以至現在,只就死地和終年來說,已知的至少有14種說法,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說李自成死于兵敗之后,第二類說李自成兵敗之后削發為僧。那一代闖王李自成兵敗后究竟被誰所殺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明史研究會副會長林金樹和他的同事楊志清認為,李自成自率輕騎掠食,為村民所困,“不能脫,自縊而死”,或被鄉民殺死,或入廟為賽會山民擊死。這是所有史料記載中最普遍,也是最模糊的說法。
林金樹稱,在記錄李自成死事的問題上,《明史·李自成傳》,選材最佳,立意最巧,自殺與他殺并存。它歷時多年,經多人之手,反復修改,非為“撰寫草率”,而是極為用心,絞盡腦汁。但由于對李自成之死一事心存疑慮,把握不定,結果弄得矛盾百出,不能自圓其說。他還說,生于天啟五年(一說天啟六年)的四川新繁(今成都)人費密,在其著作《荒書》中,對李自成的死時、死地、過程、殺李自成的兇手及其受獎的情形等,都有非常清楚的記載。據載費密“年近六十,始成此書”。由此推算,《荒書》當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前幾年。現存的有光緒戊申(1908年)怡闌堂校刊費氏遺書本。
書中記載:清兵追李自成到湖廣,李自成的軍隊還有三萬人,由其他將領統率,從興國州到江西。李自成親隨十八騎,從通山過九宮山。山民聽到消息,將十八騎打散。李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被山民程九伯發現,兩人開始搏斗。程九伯向金姓外甥呼救,李自成被金姓外甥鏟殺。但不知道他就是李自成。
此書對李自成死事的記載,疑點極多,最主要的是兩個問題:1、既然有殺死李自成的程九伯這個兇手,又有告密的,又在小月山牛脊嶺(通山縣九宮山的一部分),何以會找不到尸首?如果承認李自成的尸首已朽不可辨,或是尸首多難以查找,或是被起義軍自己收理,則所謂“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一事,純屬子虛烏有。2、程九伯殺死的究竟是誰,這是全部問題的要害所在。有關方志資料的記載,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被程九伯殺死的人,由李闖→李自成→李延。
據此,林金樹認為,李自成殉難于通山九宮山,雖有一些史料記載,但多互相矛盾,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缺乏說服力,又無任何文物可以印證,需要今后進一步探討。
他說,“程九伯殺死的是李延,不能確定是李自成。目前,包括‘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在內的各種說法都缺乏確鑿的證據,根據我的研究和到現場考察的結果,我認為李自成死于通城縣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自成結局問題課題組”負責人王戎笙認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后在山海關、潼關大敗之后,于順治二年正月撤出西安,向湖廣轉進。從內鄉、鄧州、承天,直到武昌,被清軍八旗勁旅窮追猛打,屢戰屢敗。復從武昌沿長江水陸兩路兼程潰逃,在富池口及九江上游被清軍追及,又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損失慘重,艦船全部喪失。四月間,李過率領的另一支由陜西撤退下來的部隊,向東南方向轉進時受阻于荊州當陽一帶,與李自成分兩路撤離陜西后沒有會師。四月下旬在九江戰敗后,李自成親自率領大約萬余人的一支小部隊,被清軍八旗勁旅緊追不舍,一直追到九宮山區。李自成率少數親隨突圍,遭到當地鄉勇伏擊,于清順治二年五月上旬遇害于湖廣興國州通山縣九宮山北麓,即今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北麓。圍追李自成的清軍將領,有傳記可查的至少有九人,從其職銜推算,大約一萬余人。他也認為,“奉天玉大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說李自成沒有死在九宮山,歸隱于湖南石門縣夾山寺破綻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