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馮德麟簡介 日俄戰爭時期做過綠林好漢
奉系軍閥馮德麟簡介 日俄戰爭時期做過綠林好漢
馮德麟,原名玉琪,又名麟閣,字閣忱,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于遼寧省海城市溫香鄉達連村萬里壕。
17歲就投身海城鄉勇、綠林的馮麟閣經過數年的闖蕩,已經將公正俠勇之名散播開來,遼西遼南各地的百姓都稱其為“團總” 。而且馮麟閣出道早、團伙大、占地廣、講義氣,已經確定了綠林和鄉勇界前輩的地位 。
張作霖最初與馮麟閣交往時,就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 。比張作霖大9歲的馮麟閣經常到張作霖所在的大車店入住,他見張作霖為人機靈、討人喜歡,曾給他講過不少綠林好漢的故事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作霖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清軍敗后,宋慶部隊撤回關里,張作霖也從部隊脫離回到家中 。可是重操舊業后他不得不面對貧困窘迫的生活,最后不得不投奔曾經給過他許多幻想的馮麟閣 。后來,馮麟閣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手下 。雖然張作霖并沒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與馮的交情卻從此開始 。
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亂之間東北幾乎沒有正式軍隊。一些地方鄉紳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 。當時被推舉為總練長的就是“年力精壯、性情俠邁”的馮麟閣 。
馮德麟早年曾在縣衙充當衙役,因與綠林交往被解職。中日甲午戰爭后,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借機入侵我國東北。馮德麟趁社會動蕩不安、土匪蜂起之機,在遼陽界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團”, 聲稱“保境安民”。因其抗擊俄軍,很得民心,隊伍由百余人發展到數百人,聲勢浩大。控制了遼河兩岸地區。
1901年被俄軍逮捕流放,后乘敵不備逃歸。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馮德麟率部參加日本人招募的“東亞義勇軍”,成為日本的別動隊,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不斷襲擊俄國軍隊。
1904年,東北大地又迎來除了甲午戰爭、沙俄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之外的第三次浩劫——日俄戰爭 。這三年中,馮麟閣參加的僅針對俄國的大小戰役就有32起,特別在遼陽首山戰役 。戰后,日本特獎賞他“寶星勛章”,并向清廷保薦他和他的隊伍可以為清廷所用。
1906年,馮德麟被清廷招撫,任巡防營統帶、后充任巡防營左路統領。辛亥革命后,袁世凱任總統,成立陸軍,將奉天巡防營改編為二十七師和二十八師,馮德麟被委任為二十八師師長。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
1916年,兄弟兩人的關系開始有了沖突 。袁世凱撤銷帝制后,由他任命的奉天督軍段芝貴成為人們懲辦帝制禍首之一。張作霖提出,讓馮德麟和二十八師扮黑臉,和段芝貴正面沖突,自己扮白臉使暗勁逼他畏罪逃走 。段芝貴被洗劫一空回京后,在袁世凱面前對馮德麟沒有一句好話,同時大贊張作霖 。沒過多久,袁世凱就授張作霖奉天軍政實權,馮德麟被任命為軍務幫辦 。
1917年6月,張勛致電張作霖和馮德麟兩人進京,密謀復辟大事,但是張作霖敏銳地判斷出復辟勝算幾率太小了 。馮德麟作為東北的全權總代表,帶著200個衛士進了北京支持復辟 。
1917年,張勛復辟,馮德麟親自去北平贊助。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德麟在天津被段祺瑞所部逮捕。后在奉軍二十七師師長張作霖的周旋下,段祺瑞釋放了馮德麟,并任其為總統府高等侍從武官。后來,馮德麟回到奉天,任“三陵督統”,即為皇家看守東陵、北陵、永陵的大臣。
馮德麟下野之后,開始從事工商業建設,不但在北鎮創辦了中醫院,還成立了大冶鐵工廠,并且逐步引導兒子馮庸放棄高官,脫離軍界 。馮德麟自從下野之后,沒有大事基本不去沈陽 。但是一旦去沈陽見張作霖,必在長袍馬褂的袖子中藏一支槍 。
(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11日,馮德麟心臟病突發,死于北鎮,終年59歲。
1926年,馮德麟因心臟病突發在北鎮大宅病逝,這件事也是當時奉天的大事,以張作霖為首的官員,在北鎮舉辦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葬禮 。在過去,南門是凱旋門,打了勝仗、舉辦慶典才能走,自明朝大將李成梁之后,馮德麟是幾百年來從南門出殯的第一個 。
馮麟閣“沉著誠實遠甚張作霖,剛毅勇武勝過湯二虎”。比張作霖年長9歲,在他面前,馮德麟一直以長輩自居,張作霖也一直對這個大哥敬重有加 。無論馮德麟提出什么條件,張作霖都沒有當面翻過臉 。馮德麟也經常以老大哥的姿態訓張作霖,張作霖一一忍耐,甚至笑臉相迎,從不爭辯,所以這兩位老帥雖然都有兵權,卻從未兵戎相見。
馮德麟去世后,馮德麟的長子馮庸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了馮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