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十大超級帝國排行榜 西漢大唐都未入選
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興起于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流域間的土地”)。公元前8世紀后期,亞述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亞述帝國雄踞中東,先后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其首都尼尼微(遺址在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是當時世界上聞名的大都市。
亞述帝國興起之時,強大的古埃及已然衰敗,小亞細亞強國赫梯也為“海上民族”所滅,亞述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亞和波斯尚未興起。亞述人從赫梯引進了煉鐵技術,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仰仗著鋒利的鐵制兵器,亞述開始對外擴張。
公元前745年—前727年,在位的亞述國王提革拉·毗列色建立了一支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由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組成。這支軍隊行軍迅速,尤其善用充氣的皮囊渡河。亞述軍隊還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機”和“攻城錘”。提革拉·毗列色在位時,強大的亞述軍隊打敗了勁敵烏拉爾圖,并征服了整個敘利亞地區,兼并了巴比倫。
亞述軍隊使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懲治不肯投降的戰敗國家。亞述士兵敲碎戰敗國居民的頭顱,割斷他們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甚至對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過。亞述人把成千的戰俘綁在上端削尖的木樁上,讓他們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公元前743年,亞述軍隊進攻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大馬士革軍民拼死抵抗,誓死不降,城破之后被亞述軍隊斬下的首級竟然堆成了一座小山。由于亞述人的行為異常殘暴,猶太人在其經典中將尼尼微稱為“血腥的獅穴”。
公元前722年,薩爾貢二世即位為王。薩爾貢二世是一名因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級軍官。在他統治時期,亞述軍隊打敗了以色列、埃及,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和腓尼基等地的起義。薩爾貢二世使亞述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
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是薩爾貢二世的長子,他在位時力圖擴大先父的戰果。據史載,他的輝煌戰果包括占領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只羊以及20.8萬名俘虜。
盡管辛那赫里布的戰績卓越,但真正讓歷史銘記他的還是他興建的“蓋世無雙皇宮”。這座皇宮每邊長近200米,包括兩座亞述風格的大殿、一幢橢圓形建筑物以及一個植物園和一座涼亭。王宮內的浮雕長達3000米,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宮殿四周花園環抱,園林水源充足;殿內房屋設施舒適,由水井、滑輪、吊桶等組成的供水設施可將水送到國王的浴室;浴室內有淋浴,格子窗和通風孔不斷向室內送入新鮮空氣,還配備有帶輪子的火爐在冬天為房間供熱。在這座宮殿的西北,辛那赫里布還為他的后妃們蓋了一座后宮,為皇太子蓋了一座東宮。辛那赫里布還加寬了尼尼微的馬路,增建了城市公園,修建了供水網,從郊外60公里處引水入城。
在辛那赫里布之后的亞述王伊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手中,亞述帝國達到其頂峰。公元前671年,伊薩爾哈東遠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亞述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國。
伊薩爾哈東之后繼位的是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尼拔。巴尼拔興建了巨大豪華的巴尼拔王宮,并在宮中設置泥版圖書館,收集當時亞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書籍。圖書館的藏書室里堆滿了刻有亞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人的圖書,內容包括語言、歷史、文學、宗教、醫學及天文等方面的知識,是研究當時歷史最寶貴的資料。
由于亞述是依靠武力和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所以根基不穩,中央政權對許多地區鞭長莫及,無法行使有效統治。同時,亞述人的殘暴統治也激起了被壓迫民族的反抗,加上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最終加速了帝國的衰亡。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鄰國新巴比倫王國聯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陷了亞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擊敗了亞述的殘余部隊。曾在歷史上稱雄一時的亞述帝國滅亡,其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國瓜分,此時距亞述的鼎盛時期不過50余年。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興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于米堤亞統治之下。波斯這個詞已被用了數個世紀,主要是西方,用來指明南伊朗的一片地區從前以“Persis”和“Parsa”聞名。這兩個詞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這個地區的印歐游牧民族的名字,最后他們被亞述人和迦勒底人所取代。最早提及“Parsa”發生在公元前844年亞述國王沙拉漫尼撒3世的史料中。
公元前2千年代與波斯人同屬印歐語系的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波斯的興起波斯人是與米底人一起來到伊朗高原的,他們定居在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灣的地方。他們有10個部落,其中6個從事農業,4個從事畜牧業。在其興起前曾臣服于米底王國。米底人曾臣服于亞述帝國。據希羅多德,在亞述統治下的各民族中,米底人是最先起來反抗亞述人統治的。公元前672年,它爭得獨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米底王國,都愛克巴坦那。在他的筆下,米底國家的形成乃是社會契約的產物。不過,從他的記述可以看出,米底國家實際上仍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產物。王權是在解決紛爭(即階級矛盾)中形成的。隨著王權的形成,也就形成了暴力機器(軍隊、法庭),形成了脫離人民的國家機關。
米底王國曾強大于一時,它統治了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包括米底,波斯、帕提亞等地)和小亞的部分地區。公元前7世紀后期,它同新巴比倫王國結盟滅了亞述帝國,分得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它還同小亞的呂底亞王國爭奪對安那托利亞的統治權,最后雙方締結了和約。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當時整個波斯地區還是在米底王國的統治之下。阿契美尼斯死后,他的兒子泰斯帕斯繼任王位,并在米底王國斯基泰時期帶領阿契美尼德脫離米底王國的統治。泰斯帕斯死后將土地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塞魯士一世和阿里亞拉姆尼斯。他們死后將王位分別傳給他們的兒子:岡比西斯一世和阿爾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繼承岡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襲了亞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聯合阿契美尼德王國。
居魯士隨后開始擴張領土。他首先公開反叛米底王國,并在公元前550年將其徹底消滅。其后,他與巴比倫結盟,以確保王國的后方不會受威脅;
公元前546—539年之間,居魯士先后征服了東部伊朗和中亞的許多地區:巴克特里亞(大夏)、馬爾吉安那、花剌子模、索格地亞那、格德羅西亞、薩塔吉地亞、阿拉霍西亞、德蘭吉安那、薩克人的地區、阿富汗等地,其統治范圍在東方接近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47—546年,波斯人同小亞強國呂底亞王國發生戰爭。呂底亞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國家,在其強盛時,曾控制了希臘世界和東方之間的海上和陸上貿易。米底王國滅亡后,它于公元前547年出兵卡帕多細亞(原屬米底,現已歸波斯人統治),從而引發了與波斯人之間的戰爭。居魯士率軍還擊,打敗了呂底亞,俘虜了它的國王克列伊索斯。不久,波斯人又借鎮壓呂底亞人起義之機,征服了小亞西海岸各希臘人城邦。消滅呂底亞后,塞魯士乘著巴比倫國內政局不穩之時揮軍向其進攻。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居魯士入城,并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
居魯士死后,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任王位。岡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攻破其國都孟菲斯,更將法老擄至蘇薩。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被俘(后因參與反對波斯人的起義而被殺)。他在埃及建立了第27王朝。由此,波斯人建立起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波斯帝國,其版圖比埃及新王國和亞述帝國大得多。此后,他還曾出兵遠征利比亞和努比亞,均不順利。據希羅多德,岡比西斯遠征利比亞的軍隊毀于沙漠風暴;而遠征努比亞的軍隊則敗于準備不足。于是埃及爆發了反對岡比西斯的起義。公元前524年末或523年初,岡比西斯回到埃及首都孟斐斯,鎮壓了起義。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國內部發生叛亂,岡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師回朝,卻死在途中。其王族將領大流士一世續率兵回國,并成功平定叛亂,更最后獲得王位。
波斯帝國剛建立不久,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王權與貴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銳。據《貝希斯吞銘文》,“當岡比西斯在埃及時,人民開始叛亂。在國內、在波斯、在米底,也在其它各省出現了很多謠言。”而當岡比西斯對利比亞和努比亞的征服遭到挫折時,終于引發了高墨塔暴動。暴動于公元前522年3月14日爆發于波斯國內的庇里什瓦德地方的阿爾卡德里什山。暴動者打著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據《貝希斯吞銘文》;而據希羅多德則為司美爾迪斯)的旗號起兵。暴動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紛紛響應:“于是所有的人民、波斯人、米底以及其它諸省都騷動起來,從岡比西斯轉而傾向于他。他(高墨塔)奪取了王國。”高墨塔自立為王,號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和各被征服地的人民)擁戴他而拋棄岡比西斯。他還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賦稅”。從“人民”手中奪走了“牧場、牲畜、奴仆、房屋……。”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六個波斯貴族一起密謀,殺死了高墨塔及暴動的其他領導者,鎮壓了各地起義。暴動歷時7個月。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為阿爾沙米斯的孫兒,同時也是阿卡米力斯家族的王子,他奪得王位后對內采取了嚴厲的措施以穩定政局。大流士上臺后,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兩度起義反對他的統治,他嚴厲地鎮壓了起義,并將鎮壓高墨塔暴動和兩次人民起義的情況用波斯語、埃蘭語、巴比倫語等三種語言(均為楔形文字)刻在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貝希斯吞銘文。為了鞏固他的位置,大流士在Parsa建立了新的首都,希臘人稱為波斯波利斯(“波斯的城市”)并且擴充了他的私人衛隊的級別----萬人近衛軍。即使大流士所做的所有出色的事都拋開不談,他對波斯所做的貢獻是最偉大的地方。在他統治下,政治和法律的改革使這地區獲得新生,并且很多出色的計劃被實行以促進貿易和商業的發展。貨幣鑄造、重量和量度被標準化并且建立了新的陸地和海上路線。對外他則積極推行擴張。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大片地區納入疆土。東部的戰役鞏固了由賽勒斯獲得的利益并將廣大的印度次大陸北部變為了波斯控制的省份之一。其后,他又揮軍至亞細亞與希臘之間的赫勒斯滂海峽。向西的擴展從大約公元前516年開始,大流士開始在小亞細亞沿海岸攻打希臘的殖民地。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馬多尼奧斯進攻色雷斯和馬其頓,但于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臘時的馬拉松戰役中失利。
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接續作王,薛西斯(公元前486-465),大流士一世的兒子和繼承人,決定繼續波斯在西面的征服,并且以公元前480年的“希臘征服之旅”而聞名,那是一場以發生在塞莫皮萊、薩拉密斯和布拉底的戰斗而出名的戰役。并于公元前485年成功鎮壓在埃及發生的一場叛亂。其后,他對希臘發出多次進攻;最初獲勝,占領希臘北部地區。但在之后的幾場戰役中均失利,馬多尼奧斯更于普拉提亞一役中戰死。希臘的城邦最后保持了一致行動并擊敗了薛西斯,標志者波斯帝國衰落的開始。自此,由于他的自尊在失敗后刺激了他,薛西斯決定引退。他將集中力轉移在宮廷生活,在他最后的幾年里,他把從貿易和稅收里獲得的龐大財產全部花費在了建造巨大的建筑物上,但大多數都未能完成。薛西斯時代的波斯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里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于每個都城。最后于公元前465年被謀殺。
公元前5世紀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繼者發動的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前449年)是波斯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希波戰爭歷時半個世紀,貌似強大的波斯帝國被英勇捍衛自己獨立的希臘城邦所擊敗。在希波戰爭期間,埃及、巴比倫曾多次爆發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進一步削弱了波斯的軍事力量。
希波戰爭可以說是波斯軍事和政治由勝入衰的轉折點,希波戰爭戰爭后波斯軍隊的威力進一步削弱,內部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希波戰爭結束后,帝國境內被壓迫被征服人民的反抗斗爭此伏彼起。公元前404~前343年,埃及一度擺脫了波斯的羈絆,建立了本地人的第二十八~三十王朝。與此同時,波斯統治階級內部也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中央集權制逐漸變得有名無實。行省總督往往兼任軍事首長,獨攬軍政大權。
接續薛西斯一世的分別是阿達薛西一世、薛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二世。其中,薛西斯二世執政只有45天,最終因喝酒過多被宮里的一個妃嬪之子殺死。在他們之后接任的是阿達薛西二世。他成功策動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更最終簽署了《國王和約》,從而得以插手希臘的事務。公元前401年,小塞魯士從小亞細亞起兵叛亂,率10,000希臘雇傭兵東進制爭奪王位,被阿達薛西二世所敗;但他所雇的長征記希臘雇傭兵卻成功退卻回希臘本土。
此后的幾年間,阿契美尼德王國本土發生了多次的叛亂;雖然最終都獲平定,但卻大大動搖了王國本身的基礎。公元前359年,阿達薛西三世登基。由于他拒絕幫助雅典對抗北面的馬其頓,與雅典鬧翻。馬其頓其后統一全希臘,當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其風華正茂之年,在事業的巔峰時期遇刺身亡之際,一支馬其頓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亞洲。公元前334年,腓力之子亞歷山大跨過達達尼爾海峽。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美拉戰役,摧垮了波斯帝國的軍事實力,大流士三世每戰必逃,終于逃到巴克特里亞后被殺。公元前330年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攻入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殺,阿契美尼德王國正式滅亡。
在亞歷山大死后的權利爭斗中,色流斯一世成功的奪到了亞歷山大帝國下的波斯領土。但是統一很短暫,印度地區爆發起義并且色流斯的王國分裂成為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兩個敵對國家。在***教的出現和6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后波斯文明的最后遺跡消失了。
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馬其頓兩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將原本地處偏遠的馬其頓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疆域東自喜馬拉雅山的支脈和印度的西北邊陲,直抵西方的意大利,北從中亞細亞、里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蘇丹邊境與撒哈拉大沙漠。
馬其頓原是位于希臘北部邊陲的一個偏僻地區。馬其頓人屬于多利亞人入侵時分布于希臘北部的諸多部族之一,是希臘人的近親,但族屬復雜,文明的開始比其他希臘人晚。因而在帝國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臘人視為蠻荒之地。
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執政,國家迅速崛起。腓力年輕時曾在希臘城邦底比斯做人質,還曾獲得過古希臘奧運會馬車賽的冠軍。由于他對希臘諸邦的情況有較深的理解,希臘人也不再視之為蠻族之王。
腓力執政后,首先著手加強王權,消除部族首領的軍事割據,限制貴族議會的權力,將全部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里。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打敗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聯軍。第二年,腓力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出生于馬其頓首都佩拉,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全馬其頓無人能夠駕馭的烈馬布盧法盧斯。目睹此景,其父腓力驚嘆道:“我的孩子,征服屬于你的領土吧,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太小了!”后來,腓力為亞歷山大請來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學者亞里士多德作教師。少年亞歷山大最喜歡的書是描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記》。他一心向往《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豐功偉績。
腓力二世被害后,被征服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年輕的亞歷山大用兩年時間平息了暴動。此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領土遼闊、財源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領3.5萬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遠征東方。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有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么?”亞歷山大回答:“希望。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亞歷山大率領部隊首先占領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那里的波斯軍隊,然后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城市伊蘇進軍。他打敗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俘獲了其母和妻女。看著大流士的豪華宮殿,亞歷山大贊不絕口:“這樣才像個國王!”接著,亞歷山大南征敘利亞和腓尼基,派大將攻占了大馬士革。隨后,他又率軍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斗,攻下了中東文明古城推羅,將推羅城的3萬居民全部賣為奴隸。
圍攻推羅城期間,大流士三世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愿意出巨款、割讓半個波斯帝國贖回其母和妻女,但亞歷山大毫不動心。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在切斷了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系后,長驅直入埃及。當時的埃及不滿波斯帝國的統治,視亞歷山大為救星。馬其頓軍隊不傷一兵一卒進入了埃及。亞歷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亞歷山大城,作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于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
征服埃及后,亞歷山大率軍大舉入侵中亞,在那里遇到了當地部族的頑強抵抗。從公元前330年起,將近3年的時間他都在中亞作戰。在這期間,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中不斷有人反對繼續東進,亞歷山大鎮壓了持異議者,并于公元前327年率軍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占領了印度西北部的廣大地區。他本想向恒河流域進發,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但士兵們厭倦了長期戰爭,思鄉心切,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拒絕前進。亞歷山大的軍隊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再加上從少年時代就隨同他征戰的戰馬布盧法盧斯暴死,使亞歷山大心灰意冷。萬般無奈之下,他在公元前325年下令撤出印度。
公元前324年初,分兩路撤回的軍隊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會師。由于長途跋涉,部隊損傷極大。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遠征前,亞歷山大認為只有希臘民族才真正具有開化的文明。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同樣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因而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認為各民族應該平等地和睦相處。為了促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和大夏貴族羅克珊娜結婚,并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城,亞歷山大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與被征服國女子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整編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將3萬波斯青年編入馬其頓部隊,并準備繼續遠征。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
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后就離開了世界,那年他僅33歲。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王權的爭奪激烈。在斗爭中,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女都被反對派殺死。其部將為爭奪地盤,互相混戰。公元前307年,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馬其頓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
亞歷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和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亞歷山大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
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國因其幅員遼闊而被譽為“世界帝國”。在前后1000余年里,羅馬國統治者們不斷開疆拓土,在極盛時期,地中海只不過是其內湖,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意大利、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奧地利、希臘、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利比亞和突尼斯等地。
羅馬城起源于“母狼與嬰兒”的典故。傳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人在意大利中部一個名叫“拉丁姆”的地方建了一座城市,并成為這里的國王。當王位傳到努米托爾時發生內訌,他的弟弟阿慕略下令殺死了努米托爾的兒子,并把他的女兒西爾維婭列為侍奉灶神的圣女。依據規定,灶神的女祭司是不能結婚的,但是由于天神的安排,西爾維婭與戰神瑪斯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阿慕略得知此事,下令把這對雙胞胎投入臺伯河溺死。出于神意,這兄弟倆被沖上了岸,被一只母狼用奶水養活。后來,這對雙胞胎兄弟被路過的牧羊人收養,分別取名為“羅慕路斯”和“雷莫斯”。兄弟倆長大后,重新奪回了王位,并在臺伯河邊建了一座新城。羅慕路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
從公元前264年開始,羅馬與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之間進行了三場戰爭。由于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這場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迦太基原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其根據地在今北非突尼斯一帶。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后,與迦太基形成東西對峙態勢。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挑起戰爭,先后占領了原屬迦太基的西西里島和阿格里真托。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羅馬軍隊打敗迦太基,逐漸將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率軍渡海進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公元前221年,其子漢尼拔繼任統帥。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占了與羅馬結盟的薩貢圖姆,隨即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是為第二次“布匿戰爭”。
戰爭伊始,羅馬曾計劃派遣遠征軍進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漢尼拔先發制人。公元前216年,羅馬兩執政官瓦羅和鮑路斯與漢尼拔會戰于亞得里亞海畔羅馬糧倉坎尼。此役,羅馬軍隊總共有5.4萬人陣亡,1.8萬人被俘,執政官鮑路斯和他的軍團將校全部陣亡。
盡管取得了勝利,但漢尼拔遠征軍得不到有效支援。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優勢逐漸向羅馬人一方轉移。公元前202年,雙方在迦太基城西南的扎馬決戰,漢尼拔失敗。第二年,羅馬與迦太基訂立和約,迦太基喪失了軍事和外交自主權,羅馬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獲勝后,迦太基徹底亡國。
公元前73年,羅馬爆發了由角斗奴隸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大起義。羅馬元老院任命克拉蘇為“獨裁官”,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將6000名戰俘釘在從卡普亞到羅馬城大道兩側的十字架上。
公元前60年,凱撒與在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中崛起的龐培和克拉蘇結成“前三雄同盟”。第二年,凱撒在龐培的支持下出任高盧行省(今法國一帶)總督。在高盧征戰的10年里,凱撒的大軍征服了300個部落、占領800余座城市、殲滅和俘虜了200萬人。凱撒的功績引起了龐培的嫉妒,當時克拉蘇已死,龐培遂利用獨任執政官的機會頒布法令,不讓凱撒延長高盧總督的任期,凱撒與龐培的聯盟遂告分裂。
公元前49年,凱撒回到意大利,龐培聞訊逃離羅馬。第二年,凱撒與龐培在希臘決戰,龐培戰敗逃往埃及被殺。凱撒率軍追至埃及,與“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墜入愛河,并與其生下一子取名凱撒里昂。3年后,凱撒班師返回羅馬,被授予“國父”稱號,并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終身保民官以及為期10年的執政官。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到元老院開會,被政敵用短劍刺了23劍,最后倒在龐培塑像
凱撒死后,羅馬的實權落到了他的騎兵長官安東尼手中。安東尼認為凱撒當時僅19歲的養子、生前指定的接班人屋大維不足為慮,于是跑到埃及投入克婁巴特拉的懷抱。安東尼的行為激怒了羅馬公民,也給了屋大維以口實。公元前31年,屋大維率艦隊與安東尼決戰于希臘半島西南的亞克興海角。第二年,屋大維在埃及登陸,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雙雙自殺。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予36歲的屋大維“奧古斯都”(意為“神圣”、“偉大”)尊號。奧古斯都采用“元首”(意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稱號,故史稱其建立的政治制度為“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其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領土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包括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北方蠻族所滅。古羅馬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羅馬公民理想的喪失。在共和國時代,普通公民是國家的主人,人們為國家也為自己而工作,各級##被過濾##、元老院也都一心為公,罕有貪污腐敗現象發生。進入帝國時代,人民被排除到政治生活之外,羅馬國家成了皇帝和身邊官僚的私產。皇帝和手下的##被過濾##貪污腐敗,巧立名目征收重稅,幾乎沒有什么人還想到應當為公眾做一些有益的事。普通百姓與ZF離心離德,不愿服兵役,最后導致國家衰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拜占庭帝國繼續存在了近千年。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起過東西方的橋梁作用。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公元7世紀—13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其領土從東到西近1萬公里,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拜占庭帝國為鄰。接替阿拉伯帝國的奧斯曼帝國繼續統治這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封建神權國家。土耳其(中國史書稱突厥)蘇丹兼***教長“哈里發”(意為“繼承人”)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護教者和神權的執行者,同時還是世界***教的最高領導。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擁有以前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
阿拉伯帝國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出身于麥加城古萊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祖輩經商,父親是個小商人,在穆罕默德尚未出生時就客死他鄉。在他6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年幼的穆罕默德被外公養大,12歲時跟隨伯父四處經商。幼年坎坷的經歷,使穆罕默德對人生有了較深的感悟。
25歲時,穆罕默德與富孀赫蒂澈結婚,從此變得富有。公元610年,他在麥加城附近希拉山上苦心修行,創立***教,并開始傳教,但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和迫害。
公元622年7月16日夜,穆罕默德率領200名信徒離開麥加城,來到她母親的故鄉雅特里布,并將其改名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后來,這一天被當作***教紀年的1月1日。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軍重返麥加城。麥加與麥地那兩座城市實現聯合,阿拉伯國家開始形成。穆罕默德將麥加城內的克爾伯古廟改為***教清真寺,將寺內的一塊黑色隕石宣布為圣石,并要求***教徒在一生中至少到麥加朝覲一次。麥加城由此成為***教圣城。
此后,穆罕默德又率軍東征西討,到公元632年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同年,穆罕默德病逝,享年62歲。
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他的岳父和好友伯克爾繼承權位,稱為“哈里發”。公元633年,阿拉伯帝國派出三支共3000人的部隊向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進軍。公元635年9月,攻占大馬士革。公元636年,阿拉伯大軍在幼發拉底河畔擊潰波斯軍隊。公元642年,波斯薩珊王朝滅亡。公元638年,阿拉伯西征軍占領耶路撒冷。兩年后,西征軍進入埃及,公元642年占領開羅。645年,阿拉伯軍隊占領的黎波里。
公元712年,阿拉伯大軍與高麗將領高仙芝率領的中國唐朝軍隊會戰。唐軍雖然戰敗,但阿拉伯帝國的東進勢頭也被挫敗。
公元11世紀,中亞一帶突厥人興起。1055年,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占領巴格達。1258年,蒙古西征軍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壽終正寢。
蒙古帝國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蒙古開國君主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孫先后征服了從太平洋到歐洲的廣大領土,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龐大帝國。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鐵木真生于蒙古貴族家庭,9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部落毒死,母親領著他和幾個弟弟艱難度日。
少年時期的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品質。為了恢復祖業,鐵木真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采取重點打擊、各個擊破的戰略,終于統一蒙古諸部,結束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相互殘殺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忽里臺”大會(“忽里臺”是蒙古語大聚會的意思,部落時期,蒙古人選舉部落酋長,戰爭、狩獵和舉行重要宗教活動等重大決策時均要召開“忽里臺”大會),即位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蒙古族屬游牧民族,不善農耕,將劫掠和對外征服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蒙古鐵騎的征服活動在給歐亞廣大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的同時,摧毀了許多古老腐朽的歐亞封建國家,加速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今寧夏、甘肅一帶),隨后又率軍南下攻金,占領金中都(今北京)。1218年,蒙古大軍在滅掉西遼政權(今新疆一帶)時,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發生邊界沖突。此時,傳來花剌子模大將謀害蒙古一個大商隊的消息,成吉思汗決定發兵20萬征討花剌子模。
交戰之初,花剌子模軍隊在戰陣前部署戰象,想以此震懾從未見過大象的蒙古士兵,不料蒙古軍隊使用的火器在花剌子模軍陣里爆炸,戰象受驚,調頭沖入己方軍陣,花剌子模軍隊大亂,蒙軍遂乘勢取之。1220年,成吉思汗的大軍先后攻下了花剌子模重鎮不花剌(布哈拉)和新都城撒馬爾罕(均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等城,又派3個兒子術赤、窩闊臺、察合臺合兵圍攻花剌子模都城玉龍杰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幼子拖雷領軍進入呼羅珊。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素丹)逃至里海孤島病死。1223年,蒙軍主將速不臺率部與南俄大公穆斯提斯拉夫和基輔大公決戰于卡爾卡河畔,基輔大公投降,隨后蒙軍攻陷基輔舊都諾夫哥羅德,向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推進。由于當地居民的英勇抗擊,蒙古軍才不得不退回中亞。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出征西夏,攻克沙、甘、肅、涼、靈諸州,圍攻中興府(今銀川)。次年6月,西夏末帝率眾請降。7月,成吉思汗病死賀蘭山下。蒙古軍隊惟恐西夏有變,殺死西夏末帝,盡滅西夏王族,并對西夏王陵進行有計劃的破壞。其后,又命令西夏主體民族黨項人離開本土,散布到漢族地區生活,并規定黨項人必須與漢人通婚。在其后不到300年的時間里,黨項人在中國徹底消失。
1234年,蒙古滅金。次年,繼任蒙古大汗的窩闊臺召開蒙古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思(俄羅斯)等國。蒙古大軍接連攻占莫斯科等十幾座城市,并殲欽察部于伏爾加河上游。1240年秋,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蒙古軍圍攻基輔城,基輔大公逃到波蘭,蒙古軍屠殺和搶掠后離去。第二年春,蒙軍分兵兩路侵入波蘭、匈牙利等地。蒙軍攻陷匈牙利都城佩斯后,殺盡居民,燒毀城市,隨后又進攻斯洛伐克、捷克各地,一直打到維也納附近。由于奧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亞國王聯軍的抵抗,蒙軍被迫退走。1242年,從蒙古國內傳來窩闊臺的死訊,拔都率大軍東歸。1252年,蒙古憲宗蒙哥決意西征,西征軍由蒙哥之弟旭烈兀統率。1258年,西征軍攻占巴格達城。次年,旭烈兀西征敘利亞,敘利亞諸城大多不戰而降。1260年,蒙古軍占領大馬士革城。此時,旭烈兀得知蒙哥征伐南宋時戰死合川釣魚城下,遂決定班師爭奪汗位,同時命令大將怯的不花率兩萬蒙古軍繼續攻打敘利亞各地。同年,蒙古遣使到開羅,命令埃及投降,遭埃及國王拒絕。埃及軍隊與蒙古軍在大馬士革之南交戰,蒙古軍隊慘敗,怯的不花戰死,埃及軍隊占領大馬士革,將敘利亞全境變為埃及的轄地。埃及軍隊的勝利遏止了蒙古軍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但是,由于蒙古人在文化上大大落后于被征服民族,過多依靠高壓手段統治,其帝國也只是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的松散同盟,因而在幾個世紀后,蒙古帝國便土崩瓦解。
四大汗國中的欽察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西征統帥拔都所建,疆域最為遼闊,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蘭一帶,都城薩萊在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欽察汗國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商業貿易中心。
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統帥旭烈兀,與元朝統治者同為拖雷后裔,關系也較其他汗國更為密切。元朝曾經與伊兒汗國雙方互派##被過濾##、工匠,經濟和文化交流也很頻繁。在最有建樹的合贊汗統治時期,為爭取當地領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葉派***教為國教,廢除“大汗”稱號而改稱“素丹”,加速了當地蒙古人的***化進程。
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的一部分位于今中國境內,距離元朝本土較近。兩汗國曾于1269年公開反對忽必烈(1271年定國號為元,被稱為元世祖,1279年滅宋)的漢化政策,與元朝為敵。直到公元14世紀時察合臺汗國吞并了窩闊臺汗國,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先民原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突厥人。唐朝時突厥部落分裂,一部分突厥人內附中原,另一部分遠赴他鄉,幾個世紀后出現在歐亞大陸的交匯點上。1300年,突厥人的首領奧斯曼自稱“蘇丹”,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國家。
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大舉擴張。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
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里波利半島,并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里亞堡。13##被過濾##,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在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激戰,獲勝后迫使這些國家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最終又被兼并為帝國的行省。
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從陸上和水上同時進攻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53天后,君士坦丁堡被攻克,存在千年的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隨即遷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教的城市”。
此后,奧斯曼帝國大軍占領東歐大部分地區,最后止步于維也納城下。`
從18世紀下半葉,奧斯曼帝國逐步走向衰落,其統治下的歐洲巴爾干屬國紛紛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又被奧匈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轄區只剩下巴爾干半島頂端一小塊領地。
19世紀初葉,英、法等國的殖民勢力侵入奧斯曼帝國的西亞地區。沙俄也在帝國北方劃分勢力范圍,并與英國在土耳其海峽地區展開爭奪。德國則通過經濟技術援助和軍事援助,向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派遣軍事顧問、幫助修筑鐵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影響超過了英法,甚至連奧斯曼帝國的軍裝都改成了德國式樣。1914年8月,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同盟條約,奧斯曼帝國被綁到了德奧同盟的戰車上。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們也日趨保守。帝國末代蘇丹哈米德二世思想迂腐,對外依靠帝國主義列強,對內推行高壓政策,導致國內愛國民主運動高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奧斯曼帝國尾隨德奧同盟參戰,使得帝國內外的各種矛盾完全暴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
大英帝國
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年代,凡是地圖上涂有粉紅顏色的地方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地,其領地總面積比本土面積大100余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領土的總面積和人口總數都達到了全世界的1/4。這種帝國擴張達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頂峰。
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的時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時期。英國開始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從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
亨利八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戰艦的君主。在他執政的時代,英國工匠將重炮安置在戰艦的貨艙里,在貨艙壁上設計了開合自如的炮門,解決了戰艦容易傾覆的問題,使“遠距離海戰”成為可能。
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鑒于英國國教無意歸順羅馬教廷,命令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558—1603在位)逐出教會,并命令當時的西歐強國、以羅馬教會捍衛者自居的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發動對英戰爭。但菲力二世正忙于與土耳其和荷蘭作戰,無暇顧及英國,使英國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伊麗莎白女王一方面巧妙運用外交手腕與法國結成同盟,另外秘密支持荷蘭對西班牙的反抗。與此同時,女王著手重建海軍。她縱容海盜出身的約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蘭西斯·德雷克襲擊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運輸線,同時對霍金斯等人委以重任。
1584年,法國爆發王位繼承權戰爭,長期以來遏制西班牙的英法同盟瓦解;同年,英國盟友荷蘭執政威廉遭西班牙刺客謀殺身亡,西班牙在與英國的戰略格局中占據了優勢。為扭轉不利局面,切斷美洲殖民地向西班牙的供應,伊麗莎白女王派德雷克率19艘戰艦襲擊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另派軍隊前往荷蘭助戰。
1588年7月,一支由130多艘戰艦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離開本土,襲擊英國。西班牙人為這支艦隊裝備了1100多門火炮,其中不少是可以發射50磅彈丸的重炮。
英國方面總共集結了197艘戰艦、1.6萬人和2000門火炮。盡管英國戰艦的噸位遠遜于西班牙戰艦,但英艦駕駛靈巧,適于在風浪中穿行。更重要的是,英國戰艦上的士兵全是水手和炮手,英國艦隊有95%的火炮屬于遠程火炮,其統帥查理·霍華德上將不僅有卓越的組織才能,還虛心向“海盜式人物”德雷克、霍金斯請教。
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緩慢航行。英軍使用18艘自殺炸藥船沖向西班牙艦隊,爆炸聲中,西班牙艦隊一片大亂。英國人則充分發揮了他們火炮射程遠的優勢,在西班牙人火炮的射程外襲擊“無敵艦隊”。就在英、西兩軍鏖戰之時,風暴突然襲來,許多西班牙船只沉沒,最后回到西班牙的戰艦不足出發時的一半。后來,英國人在勝利勛章上銘刻了這樣一句話:“上帝鼓起大風,敵人潰不成軍”。
從1756年至1763年,英法之間進行了為期7年之久的“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線從歐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賓。在這次戰爭中,英國取得了最為重要的兩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七年戰爭”幾十年后,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北美獨立對大英帝國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此后加拿大的成長和英國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則顯示了英帝國更大的生命力。隨即,英國在西亞、非洲、美洲獲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所謂“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成功擴張一方面得益于其經久不衰的海上霸權,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工業革命。1860年前后,英國生產了全世界53%的鐵,50%的煤,消耗的現代能源是美國的5倍、法國的6倍、沙俄的155倍。英國占有全世界商業的1/5,全世界1/3的商船飄揚著大英帝國的旗幟。難怪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無比自豪地說:“北美和俄羅斯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和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洋洋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的世界霸權受到沉重打擊。20世紀20年代,加拿大、南非、愛爾蘭自由邦對英帝國施加壓力,要求明確自治領的地位。1926年帝國會議宣布共同聲明:“大不列顛和各自治領都是英聯邦內部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它們的外交和內政事務方面都互不從屬,但共同效忠英王,它們在英聯邦中是自愿聯合的成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美蘇兩強的崛起和各殖民地自治運動的發展,英國的世界影響日益下降。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帶著痛苦和激憤回憶他在出席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此后,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南非等國也相繼獨立。1957年,英國聯合法國、以色列發動的對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失敗,標志著英帝國對世界某一地區的影響也大部分喪失。
俄羅斯帝國
19世紀俄羅斯帝國的面積約占當時世界面積的1/6,其領土東起白令海峽、西抵波羅的海,北起北冰洋,南達中亞,疆域遠遠大于后來的蘇聯。彼得大帝締造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起源于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小公國。16世紀中葉,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稱沙皇,開始了對外擴張。1682年,剛滿10歲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登基了。他就是俄羅斯帝國的創造者彼得一世,人稱“彼得大帝”。
彼得即位前的沙皇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費奧多。費奧多體弱多病,由他的姐姐索菲婭攝政。1682年4月,費奧多去世,索菲婭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慫恿莫斯科斯特雷西近衛軍嘩變,企圖謀害彼得母子。5月26日,彼得同索菲婭的親弟弟伊凡同時即位為沙皇,索菲婭為攝政王。為防彼得母子對其構成威脅,索菲婭把他們放逐到莫斯科郊外。那里居住了許多從歐洲來的工匠,彼得從他們那里學到了許多技術。彼得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他把自己的小伙伴編成兩個“游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筑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后來,彼得的游戲兵團變成了他身邊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個危險的對手,于是在16##被過濾##8月1日午夜,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關進修道院。彼得開始親自執政。
1692年,彼得下令在俄羅斯西南的烏格涅什組建了一支小型艦隊。彼得親自上陣,建造戰艦。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想占領亞速海。由于沒有海軍,遠征失敗,但彼得并不灰心,他用一年多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1696年春,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并進,占領了亞速堡,土耳其戰敗求和。彼得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出海口。
1697年,彼得派一個考察團訪問歐洲,考察團由250人組成,其中工匠35名。25歲的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并在荷蘭造船廠學習造船技術。空閑時,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參觀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還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出席了國會的會議。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被派駐戍邊的斯特雷西近衛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趕回國內,鎮壓了叛亂。平息叛亂后,彼得開始進行全面改革,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他鼓勵投資、發展工業,又征召大批農奴開鑿運河,建造通商口岸,發展商業;大力興辦文化教育事業、改革禮儀制度,甚至采取強制性手段,迫使俄國貴族接受西方習俗。同時,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1700年秋,彼得率軍3萬進攻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被18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擊敗。俄軍幾乎全軍覆沒,彼得只身逃回莫斯科。3年后,彼得趁瑞典入侵波蘭之機卷土重來,占領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將這座城市取名為圣彼得堡,并把它定為帝國未來的首都。盡管莫斯科此時還是名義上的首都,但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圣彼得堡。
1721年,俄羅斯與瑞典簽訂和約,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同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在統治俄羅斯的30年時間里,彼得把俄羅斯由一個封建落后的國家改變為一個受人尊重的歐洲強國。
彼得大帝死后37年,先后有6位平庸的君王當政。直到1762年,俄羅斯帝國才迎來另一位在歷史上被稱作“大帝”的君主———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國安哈爾特—澤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與17歲的皇儲彼得(即位后稱“彼得三世”)成親。此前,她皈依了東正教,并取教名葉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后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葉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衛軍軍官格里高利·奧洛夫的擁護下發動政變,廢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圣母大教堂加冕,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與彼得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雄心勃勃,著眼于將俄羅斯建成一個對外開放的世界強國。至35年后她逝世時為止,俄羅斯已經向西歐的政治和社會新潮流邁進了一大步。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侖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啟發。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圣彼得堡議會廣場彼得大帝青銅雕像前,要求廢除農奴制度,但遭到沙皇ZF的殘酷鎮壓,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傷。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尼古拉是一位熱愛家庭的好丈夫和好父親,但作為沙皇,他不熱衷于政事,遇到棘手的問題時總喜歡去問他那頤指氣使的母親。1905年,在俄羅斯爆發“1905年革命”。這次革命被列寧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帝國出現內外危機。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俄羅斯君主##被過濾##政體結束。同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被過濾##了資產階級臨時ZF,俄國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拿破侖帝國
從領土上來說,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侖帝國的鼎盛時期:當時除巴爾干半島外,帝國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統治的區域包括兩部分:其核心是法蘭西帝國;然后是一層層的附庸國。往北和往東是幾個在其傳統ZF治理下的盟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丹麥和瑞典。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波拿巴出生于法國東南部地中海科西嘉島上,24歲時在土倫一戰成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將軍。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在法國建立執ZF,自任第一執政。拿破侖上臺后的首要問題就是暫時結束多年來的戰爭,他同俄國人講和,與奧地利人締結《呂內維爾條約》,與英國也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在歐洲封建貴族眼中,拿破侖仍然是一位恐怖的人物。
1803年,英法之間再度發生戰爭。為戰勝法國,英國不斷尋求盟國,組成新的反法同盟。1804年5月,拿破侖稱帝。次年,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簽訂盟約,俄羅斯也隨即加入反法同盟。新生的拿破侖帝國面臨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聯合夾擊。
此時,拿破侖也在為入侵英國積極準備。他在海峽沿岸集結大量兵力以及幾千條帆船和駁船,讓部隊進行海上和登陸兩棲作戰訓練。拿破侖率軍不斷打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盟國。他率部隊從烏爾姆向東推進,在摩拉維亞突然襲擊俄奧聯軍,取得了奧斯特利茨大捷。這次大捷之后,俄國殘余部隊退入波蘭,奧地利與法國締結了和約,拿破侖從奧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區,把威尼斯并入了受他控制的意大利王國。1807年,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在會談中,拿破侖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制造者。會談結果,雙方簽訂《提爾西特條約》: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這一同盟在表面上維持了5年。但亞歷山大很快發現,他在這個同盟中贏得的不是和平,而是時間。
與拿破侖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輝煌勝利相反,1805年10月,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再次敗于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眼見從海上入侵英國已成泡影,拿破侖將對英戰術轉向經濟戰,對英國實行嚴格的“大陸封鎖”,不準英國船駛進歐洲各港口。1806年,拿破侖頒布《柏林敕令》,禁止與他結盟的或附屬于他的歐洲任何地區輸入英國貨物。第二年,他根據《提爾西特條約》,命令俄國和普魯士加入“大陸體系”。幾個月后,曾經與英國一道加入“反法同盟”的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相繼向英國宣戰。拿破侖還要求葡萄牙和丹麥兩個中立國也加入“大陸體系”,但一直唯英國馬首是瞻的葡萄牙拒絕服從命令。為了懲治葡萄牙,控制整個歐洲海岸線,完善“大陸體系”,拿破侖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場戰爭使得法國陷入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泥沼,英勇無畏的西班牙人民拖住了拿破侖30萬精銳部隊。與此同時,英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穩住其歐洲大陸最后的這座橋頭堡,不斷增兵援助葡萄牙軍隊和西班牙反法游擊隊。
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積累了大量財富,其財政儲備足夠幫助歐洲各國ZF打敗拿破侖。在拿破侖統治下的歐洲各國人民也越來越不安定,越來越想獲得民族獨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他的法國盟友很不滿意,因為他除了于1809年吞并芬蘭以外,再沒有從聯盟中得到什么。
1811年,俄國正式退出“大陸體系”,英俄恢復商業關系。拿破侖決定率軍遠征沙俄。他在東普魯士和波蘭集中了一支70萬人的大軍,于1812年6月侵入俄羅斯。9月,法、俄兩軍在博羅季諾會戰,俄國軍隊在庫圖佐夫公爵的指揮下成功阻擋了法軍的攻勢。在攻入莫斯科后,拿破侖才發現他占領的是一座空城。莫斯科人用烈火迎接了這位皇帝,拿破侖醒來后看著被火光映紅的天空不禁大喊:“燒掉自己的家園!……多么野蠻!這是什么樣的民族呀!”俄羅斯的寒冬讓拿破侖吃盡了苦頭,在進入俄國的61.1萬法軍中,死于戰爭傷亡、饑餓和被風雪折磨的有40萬人,被俘10萬人。
與此同時,歐洲所有反拿破侖的力量又重新集合起來。俄軍尾隨法軍挺進到中歐,普魯士和奧地利也轉而與沙俄聯合作戰,意大利也爆發了反法暴動。英國軍隊在威靈頓的率領下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本土。1812年12月,拿破侖秘密離開在俄羅斯風雪中艱難撤退的軍隊,依靠雪橇和馬車穿越歐洲到達了巴黎,組建了一支新軍。但是新軍缺乏訓練,隨他征戰多年的許多優秀軍官又在西班牙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大批傷亡。1813年10月,法軍在“萊比錫會戰”中被擊潰。第二年4月,拿破侖宣布退位,被流放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爾巴島上。
1815年3月1日,拿破侖秘密逃離厄爾巴島,在法國儒昂港登陸。海關衛兵見登陸的是拿破侖,立即向他脫帽致敬。拿破侖以洪亮的聲音向當地士兵發表演說,士兵們熱烈歡呼,并加入了他的行列。
3月3日,拿破侖在法國登陸的消息傳到巴黎,波旁王朝ZF驚恐萬狀,立即派軍隊前去阻止。但拿破侖所到之處,士兵們聞風而動,紛紛加入,有的指揮官甚至不等拿破侖到來,就把自己的團隊集中起來,高呼“皇帝萬歲”,到前線去迎接拿破侖。
1815年3月20日晚9時,拿破侖在隨從和騎兵的前呼后擁下進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于滑鐵盧會戰敗于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之手。6月22日,拿破侖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國在南大西洋中的領地圣赫勒島。1821年,病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