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是誰?唐朝名將高仙芝最后是怎么死的?
高仙芝 (?—755年)高句麗人。出身于將門之家。父名舍雞,起初在河西軍做事,后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少年時隨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擊將軍。到了二十余歲時即拜為將軍,并與父班秩相同。他先在節度使田仁琬、蓋加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后夫蒙靈詧發現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高仙芝出身于將門之家。父親高舍雞,起初以將軍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從軍,后立軍功,官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但仍以其“儒緩”而擔心。
少年時隨親父至到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因父親有功被授予游擊將軍。二十余歲時即拜為將軍,并與父親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后來夫蒙靈詧擔任節度使時,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干,從此不斷提拔重用。詧發現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
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時,每次出軍時,身邊的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夫蒙靈詧門下的封常清見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
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敗后,封常清沒有恢心,于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只好推辭道:“吾奏傔已足,何煩復來!”封常清聽后大怒,說道:“常清慕公高義,愿事鞭轡,所以無媒而前,何見拒之深乎?公若方圓取人,則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盡管如此,高仙芝還是沒收留他。
從此,封常清就早晚不離高府之門,等他出入,如此數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只好收留了他。
唐開元末,高仙芝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吐蕃占領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部),作為進擊龜茲(今新疆庫車)、焉耆、于闐、疏勒等安西四鎮的通道。唐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寶六年(747),命他為行營節度使,領萬騎出擊。他率軍行百余日,越蔥嶺,登坦駒嶺(今興都庫什山東端),直下險峻山坡40余里,智取小勃律。隨后任安西四鎮節度使。九年,攻石國(今蘇聯塔什干一帶),先同其約和,后又突然襲擊,俘其國王及部眾,搶掠珠寶、良馬,引起附近諸國怨憤。
次年,石國王子引大食(指阿拉伯帝國)兵來攻,高仙芝領兵3萬出擊,敗于怛羅斯城(今蘇聯江布爾),返回龜茲。后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安史之亂初,他以副元帥領軍東討。
監軍邊令誠曾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高仙芝不從,使邊令誠懷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關后,邊令誠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并說:“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玄宗聽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辭后,大怒不已,派遣邊令誠赴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