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關鍵人物李自成和吳三桂有什么糾葛
李自成和吳三桂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明末清初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浩瀚的五千年歷史文明,無數庸人碌碌而過,無論英名罵名,能在歷史留下痕跡的能有幾人?李自成和吳三桂做到了,相比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雖然仍是短暫,最起碼讓人深刻。
李自成,出生在昏暗腐朽的明朝末年,由于背了兩條人命決然投軍,最后因上級拖欠軍餉發兵起事。在明末,由于難以忍受大明的腐朽統治,各地農民軍的防抗行動如火如荼,而明王朝本身既要鎮壓反抗,又要抵御關外滿清的入侵,最后在這場農民運動中,李自成笑到最后。李自成的成功與吳三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農民義軍攻打京城時,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命其發兵勤王。但此時的明王朝已經無藥可救,吳三桂刻意放慢行軍速度,使苦苦等不到援軍的崇禎帝自縊于煤山之上。
李自成立國號大順,多次招降吳三桂,但是吳三桂一直在為自己尋找新主人而猶豫不決,終于有歸降意向時,卻傳來李自成部下強行擄走自己愛妾陳圓圓,沖關一怒為紅顏因此而被后人所知。在與李自成的交鋒中,吳三桂明顯處于劣勢,最后他歸降滿清,打開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同時也背上了千古罵名。李自成的失敗可以是吳三桂貴造成的,但也有自己代表農民階級利益局限性的原因。至于李自成的死卻有了爭議,多種死因難以確定,甚至也有李自成歸隱的說法。李自成和吳三桂的歷史功績本就不是對與錯那樣容易分辨的,二人在歷史上留下的這些事跡更多的是留給后人以借鑒。
明朝人物吳三桂的歷史
吳三桂,乃明朝大將,武行出身,其父吳襄在大凌河之戰大敗獲罪前任遼東總兵,吳三桂得勢以前跟隨明朝名將袁崇煥鎮守遼東一帶,帶領明朝精銳部隊關寧鐵騎叱咤關內外。
原本吳三桂勢頭正猛,足以成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國大將,但后來袁崇煥受皇太極設計陷害,另崇禎帝錯將明朝頂梁柱袁崇煥打入監牢,此事件令多數明朝將領寒心,其中包括吳三桂,另其對明朝的忠義之心大大減弱,間接導致明末時期出現歷史的大轉折,另滿清族趁虛而入,竊奪明朝政權。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進軍北京,長驅直入,連破大同、真定,崇禎皇帝恐京師難保,隨即加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令其退兵寧遠,班師回京,并啟用其父吳襄提督京營。平西王稱號地位僅次于皇帝,可見崇禎對吳三桂極為重視,也可以說吳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敗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禎帝將生家性命全當賭注壓在吳三桂身上。
吳三桂奉旨增援京師,當其經過山海關,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已兵臨城下,進攻北京城了,崇禎帝也已自縊于景山,北京城淪陷,大明朝傾覆。
明朝政權覆滅后,吳三桂并未馬上為崇禎帝復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關,加入到這場與李自成的混戰中,歷史也從此開始掀開新的篇章,明王朝成為了難以倒退的舊黃歷,而吳三桂也因此背負上了明朝罪臣的惡名。
吳三桂評價是什么
吳三桂是明清交替時期的關鍵人物,他是明朝重要的守關大將,又是滿清入關的靈魂人物,如此搖擺不定之人,歷史對其的人物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你可以認為他是個不忠不義之人,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之時,崇禎帝將所有的賭注壓在吳三桂身上,封其為平西王,快馬加鞭召其速速班師回京,守護京師,而他未能及時趕到,眼睜睜地看著一代王朝覆滅;你也可以說他不為虛名負累,拋棄民族英雄的贊譽,拒絕其手下十萬將士成為明朝崇禎帝的殉葬品,此番決定亦對得起十萬將士,據守云南,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是否死守明朝殘敗的基業,屬于見仁見智,歷史并不能抓住你不選擇以身殉國為把柄而將歷史罪人的罵名扣在你的身上。事實上,真正令世人詬病的是,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將異族放入關內,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如此莽撞的行為確實不像是英雄豪杰所為,但話又說會回來,沒有吳三桂倒戈清軍,中原之地落入李自成手里就會出現一片繁盛景象嗎?這無疑是自欺欺人,大軍順的分崩離析,其結局可想而知,中國近代的農民起義并非歷史的進步,而是封建王朝的重蹈覆轍。與此同時,滿清族對中原虎視眈眈,沒有吳三桂的協助,進軍中原也是早幾年晚幾年的事,而之后的幾百年大清王朝,也切實出現康熙乾隆這般的康乾盛世。
因此吳三桂并非歷史的罪人,他只是錯過了成為名族英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