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科學精神爭論 愛科學更愛江山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人?套用現在一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閻崇年教授對康熙皇帝的科學精神,對西方文明西方科學的興趣推崇備至:“康熙皇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皇帝。”
的確,從現在記載的一些事實上,康熙很有科學精神,也非常好學。比如,他一直讓張誠和白晉來教他數學,張誠和白晉把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翻譯成滿文和漢文,可他們畢竟是外國人,翻譯過來的文字不是特別雅馴,康熙用朱筆在親自校改,所以他系統地學習過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有著很好的立體幾何的知識。
按照閻崇年教授對康熙的評價,我們假設全部正確,康熙看到了科學對國力的提升,對社會改變的巨大作用??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康熙完全明白,比鄧公眼光還要犀利。
康熙為何不推廣科學呢?
ok,那就產生了一個悖論,被評價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譽為“圣祖”,地位等同于孔子的皇帝,如此有作為,按理說更應該推廣才能展現他的英明神武呀。但是,康熙卻沒有推廣。甚至,康熙還對有科研探索發明精神的人員進行兇猛打擊呢?比如將發明了連發二十八槍連珠銃的戴梓,流放寧古塔。
對此,作為康熙肚子里的蛔蟲,閻崇年教授有獨到的分析:“看看當時在康熙宮廷供職的巴多明留下的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在這種僅有康熙皇帝與個別大臣對科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改進科研制度的社會條件根本不具備?!?/p>
按照閻崇年的看法,并非手握大權朝綱獨斷的康熙不想推廣,而是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不允許科學精神在中國誕生。所謂,有心讓大清走向日不落,可惜中國人太頑固,不肯學。
明朝真是科學的荒漠嗎?
按照閻崇年的說法,中國歷史就是科學的荒漠,就如足球在中國一樣。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通過幾個小記錄看看。
《窮理學》是記錄明朝翻譯西方科學知識的匯編,如今只剩殘本,殘本中一大部分都是1627年明代李之藻和耶酥會士傅泛際開始合作翻譯的《名理探》。至于完整版本,康熙不僅不讓刊發,而且還毀掉了。
崇禎元年進士金聲(后在隆武元年被清兵俘虜,不屈而壯烈殉國),精通西學,曾經說過“人之記憶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
明末思想科學巨人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也明確提到“人之智愚,系腦之清濁”。
其他的還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等,其中《天工開物》在大清屬于禁書,發揚光大于世界,晚清留學生去日本,才發生明朝人寫過這本書。
康熙學習科學的動機和目的,只是維護江山而已
中國科學院院士席澤宗寫過《論康熙科學政策的失誤》之后,感慨“一門新學科由于他個人的好奇就加以介紹,而由于他自己的不懂又定為無用?!?/p>
1944年,邵力子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對于西洋傳來的學問,他(指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賞,而從沒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沒有注意改變風氣;梁任公(梁啟超)曾批評康熙帝,‘就算他不是有心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瘬铱?,這‘窒塞民智’的罪名,康熙帝是無法逃避的?!?/p>
雖然滿清當時占了江山,但文人之間,依然認為統治者是蠻夷。所以康熙故意問漢臣一些物理知識,天文知識,結果漢臣答不上,于是遭到康熙的譏諷。
另外,康熙或許也知道,如果放開有些科學知識,比如火器制造的話,滿清騎射就沒了優勢,最終很可能會被漢人推翻,所以他根本不會推廣科學知識。
和康熙同時代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荒淫無恥,好大喜功,卻創立了法國皇家科學院等等機構,有力實踐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相反,康熙的科學精神只是嘴上飆車而已。
或者,我們高看一些康熙,假設康熙看到了科學對國家和社會巨大變革作用,于是康熙害怕因此危及滿洲權貴的統治地位,于是不予推廣。那么,這時的康熙就是有文化的流氓,就是典型的愛科學但更愛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