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復仇 揭秘孔子為什么要詆毀衛靈公?
孔子曾對人說衛靈公是無道昏君,康子聽到后反問他:“既然如此,衛國為什么沒有敗亡?”孔子解釋說:“衛國有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負責祭祀。王孫賈掌控軍隊,因為這個,怎么會敗亡!”這個回答已不攻自破,能是用賢臣就不是無道昏君,無道昏君必然不能使用賢臣。(對話見之于《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翻譯成現代文則是:孔子談論起衛靈公種種倒行逆施及昏聵無能,康子問道:“既然如此,為什么沒有敗亡?”孔子解釋說:“衛國有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負責祭祀。王孫賈掌控軍隊,因為這個,怎么會敗亡!
衛靈公是不是無道昏君,看一下試試就能清楚。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八代國君,姓姬名元。生于公元前540年,卒于公元前493年,他的功績有幾點。
一,平定四家貴族勢力的聯合叛亂。第一次,據《左傳》記載:昭公二十年,因靈公之兄縶輕慢衛國左司寇齊豹,得罪了北宮喜、褚師圃,遂與齊豹、公子朝聯手叛亂。當時,年僅十八歲的衛靈公還在平壽,得知叛亂發生后返都,但時局已失控,靈公只得帶少數人逃至死鳥(地名,離濮不遠),不久北宮喜家宰攻殺齊豹,靈公當晚趕回國都與北宮氏盟約,首先穩住這一支力量。第二天又跟”國人“盟誓,迅速穩定了局勢,然后開始追究責任,褚師圃、公子朝看到大勢已去,只好逃亡到晉國。
衛靈公殺了叛亂根源之一的宣姜,徹底穩定了衛國局勢。北宮氏因”平亂“之功,勢力已日漸壯大,幾乎已不能控制。衛靈公與齊景公密謀,先派北宮結出使齊國,讓齊景公找理由把北宮結抓起來并出兵侵衛。衛靈公把齊國入侵的責任歸咎北宮結,趁機削弱北宮氏勢力,然后和齊景公盟約讓其退兵,既解決了北宮氏尾大不掉的威脅,又不使大臣心生疑心,同時加強了與齊國聯盟關系,可謂是一石三鳥。
二,能接受批評建議。魯國伐晉時,沒有向衛國借道竟直接通過,返回時依然如此。衛靈公派兵追擊,經公叔文子勸阻,衛靈公遂將追兵召回。
衛靈公在冬天大興土木開鑿水池,大臣宛春以天寒地凍,百姓難耐嚴寒加以勸阻。衛靈公親自查看后下令停工。另有大臣說:您不知天寒而下令鑿池,如今因宛春勸阻而作罷,必然是德歸宛春,怨歸于您。衛靈公說:”不然。宛春只是魯國一個普通人,是我任用他成為大夫,過去大家不知道宛春,今天我讓他們都知道好了。宛春有善舉,我則有用他的善舉,宛春的善舉,不也是我的善舉嗎?“
三,威望崇高。衛國是小國,但在衛靈公時日漸強盛。公元前501年,為支援齊國,衛靈公率五百乘兵車欲過中牟,當時晉國有兵車千乘在那里防衛,衛靈公豪情地說:前進!衛國兵車是中牟兵車的一半,我抵他們的另一半,加起來正好匹敵!
晉國本想乘機教訓衛國,況且在力量對比、主客之勢上,對衛國都很不利。二十年前因未遂政變從衛國逃亡在中牟的褚師圃卻說:”衛國的兵力雖少,但衛靈公在,他是不可戰勝的,還不如去攻打齊國的軍隊。“中牟果然放棄衛軍攻打齊軍,可見靈公當年的威望。
據《孔子家語》載:魯哀公曾問孔子:”現在的國君誰最賢?“孔子回答說:”最賢的我還沒見過,似乎只有衛靈公能勉強算上。“哀公又問:”聽說靈公閨門之內無別(指南子參政),你怎么說他是賢君?“孔子答道:”我說的是他在朝廷的行事,不是指家里的事情。“哀公再問:”他在朝廷上行事如何?“孔子講了衛靈公選賢任能的幾件事,由此可見孔子對衛靈公評價。
孔子在魯國不得志,開始跑官要官的”周游列國“,公元前497年,第一站就到了衛國在那里住了四年,不惜走后門拜見南子,為的是謀一官半職。大概衛靈公知道孔子想獲得一個虛名,為其敞開招賢之路,給他每年六萬斛粟米的俸祿,卻不任用。這是孔子詆毀衛靈公實質所在,由此可見人非完人。
我們通常把圣人想得太過于完美,但是只要是人就會有缺點,孔子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孔子詆毀衛靈公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