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公執法的張釋之穿襪被辱實際藏有別有目的?
張釋之在當庭尉的時候,皇上出巡的過程中經過魏橋,有一個不知情的百姓突然從橋底下鉆出來,皇帝的馬平日里嬌生慣養的,就受到驚嚇,差點把皇帝摔在地上,皇帝非常憤怒,就派侍衛把這個不懂事的市民抓起來。
被抓起來的人被交給張釋之來審問,那個被抓起來的人說我冤枉啊,我剛從縣城里出來,知道不能驚擾了皇帝的巡視,會被交通管制,不能讓我們百姓通行,我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才決定躲在橋下的。
我等了好久,想皇帝的車隊差不多也已經經過了,我才跑出來,誰知道剛碰上皇帝的馬車,所以我不知道如何是好,嚇得我滿馬路跑。張釋之向皇上報告了他的罪狀,說啟稟皇上,這個人違反了交通管制,應該判他上交罰金。
皇帝聽了不樂意了,什么這個人把我的馬個驚嚇了,要不是我的馬性情溫順,換做別的馬,今天在這里和你說話的可能就是另外的人了。你居然告訴我只讓他上交罰金。
張釋之說,陛下,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說明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按照法律的規定,我們只能判處這樣的懲罰,如果您加重他的罪,那么法律就會失信與民,百姓就不知道日后是不是要遵守法律,因為反正可以隨意改動。
要是皇帝您當場把他殺了那也罷了,但是既然交到臣這里來審問,就說明皇帝您還是希望能夠依法治國,不希望制定的法律失去它本該有的權威性。如今我執法要是發生了偏差那么我們今后還怎么讓百姓來遵守法律呢!
皇帝說,你的話是對的,按照你說的辦。
張釋之結襪
張釋之他不畏懼權貴,秉公執法,他不把當時漢朝的一些貴族放在眼里,出處為難貴族,侵犯他們權益,損害他們的利益,這些貴族們對張釋之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但是百姓愛戴他呀,而且當時的君王漢文帝還算開明,他能有正確的判斷,不被朝廷中奸詐的小人迷惑,所以張釋之順利升官,被成為廷尉,朝中雖然有人不喜歡他,但是人家是皇帝的親信啊。
漢文帝死后,漢景帝即位,張釋之知道這時候一定會有人報復自己,決定暫止遠離官場,遠離危機,張釋之就裝病想要辭官還鄉。
這時候,有一個道家的老先生叫王林,他來到張釋之辦公的地方,當著諸位欽差大臣的面,要求張釋之把他的襪子脫下來,過了一會兒,又讓張釋之把襪子穿回去。完了之后,很多人責備老先生,你這樣羞辱我們的張廷尉真是太過分了,不能因為他是父母官就讓他干這種事情啊。
王生說,我自己已經老了,我一輩子受張廷尉的恩惠,但是我沒有為他做什么,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不知道拿什么來回報他,我知道現在張廷尉是全國有名的聲望很高的大臣,我故意戲耍他,是想要提高張廷尉的聲望。
張釋之沒有責備老人,而是畢恭畢敬的按照老先生說的做,當時在場的人對張釋之更加尊重,而這位王先生為了提高張釋之在朝廷中的聲望,不惜冒著戲弄大臣的罪名,這說明百姓對張釋之的愛戴,而這位老人也在暗示張釋之,堅持自己的,不要畏懼權貴,我們百姓是你堅強的后盾。
張釋之祠
張釋之祠在今天河南省南陽市,整個祠堂占地3697平方米,是為了紀念西漢的廷尉張釋之用的。祠堂什么時候修建的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在后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對祠堂都有重修。
張釋之的祠堂內現有明代修建的“漢張廷尉祠記”碑一塊。祠堂何時修建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在明朝的時候經歷過幾次重修,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對祠堂進行了擴建,現在保留下來的就是清朝修筑的張釋之祠。
明國年間張釋之祠曾經被縣當作辦公場所,之后還成為當地縣人民醫院的家屬院,但好在如今該地已成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張釋之的一些事跡,也被好好的保留在祠堂內。
張釋之死的時候就被下葬在縣城西北角的胡崗村旁,在張釋之任職期間,他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使百姓的父母官,他當官清廉,審理案件細致負責,受到百姓稱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釋之也有高度評價。
張釋之的祠堂十分醒目漢式琉璃瓦鋪蓋在門樓上,周圍的院落大方典雅,十分美觀。門楣上“張釋之祠”幾個大字蒼勁有力,是他地位的象征。門內有明代弘治年間設立的碑牌,大約兩米高一米寬。碑底雕刻著一種動物形似巨龜。
碑的左右和前方各有一尊石獅子,西北側是單檐硬山、柴瓦勾檐。前后連起來的是那種古式建筑就是祠堂大拜殿,是讓前來的游客們瞻仰的,大殿西側的畫廊陳列著張釋之的作品,和圖文并茂的關于張釋之的介紹。
整個祠堂輕松翠柏給人一種嚴肅的氛圍,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