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中無可替代的皇后——馬皇后
朱元璋一生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當他登上帝位時殺伐決斷。在這樣一位男人的背后,大多有一位同甘共苦、賢惠能干的妻子,她就是馬皇后。
馬氏的祖上曾是歸德府宿州富豪。父親馬公家住新豐里,由于樂善好施,所以家業日漸貧困。母親鄭媼,在1332年生下馬氏不久就去世了。馬公沒有兒子,視馬氏為掌上明珠。馬氏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
馬氏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托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鄭媼早卒,其后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興越發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郭子興教她文化知識,夫人張氏則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十幾歲的馬氏聰明無比,凡事一經指導,馬上知曉。年近二十的馬氏,模樣端莊,神情秀越,還有一種溫婉的態度,無論何等急事,她總舉止從容,并沒有疾言厲色,所以郭子興夫婦很是鐘愛馬氏,一直想給她找一個好夫婿,使她終身有托,不辜負馬公遺言。
后來郭子興起兵造反,朱元璋前來投奔,朱元璋為人可靠、作戰勇猛,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所以深受郭子興的信任,郭子興覺得朱元璋可堪造就,就把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馬氏不嫌棄朱元璋出身低下,朱元璋幾次低谷都不離不棄,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郭子興雖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護短,又好聽讒言,遲疑寡斷,在別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對他加以斥罵。一次,郭子興發怒,將朱元璋禁閉在空室,不許進食,馬氏得知后,親自到廚房,“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干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使得朱元璋能脫離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時,馬氏曾負責往來的文書,并做得井井有條,同時她還勸朱元璋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深得朱元璋的贊賞。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渡江,馬氏和將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當時長江交通線被元軍切斷,和州孤立,馬氏鼓勵將士,撫慰眷屬,穩定后方。攻下集慶以后,由于戰爭的需要,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兵東下,直逼江寧,朱元璋親自領兵抵御。強敵兵臨城下,城中的官員、居民有的打算逃難,有的忙著窖藏金銀,囤積糧食。馬氏卻鎮靜自若,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來犒賞士兵,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應天府,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氏勤于內治,空閑時時常探求古訓,并常常以古訓教導六宮嬪妃和宮女。馬氏認為宋代的賢后很多,命女史錄宋代家法,朝夕省覽,有一個女子進言說:“宋代家法過于仁厚,不足為法,”馬后正色回答:“仁厚不比苛刻更好嗎?”
馬皇后身邊有位清江人范氏,素習女史,馬皇后常令她講解書傳,談論古今賢后事跡。有一次,范氏講漢竇太后,馬皇后聽完就問范氏:“黃老是什么教?如何竇太后這樣喜歡?”范氏回答:“黃老講求清靜,主張無為而治,其教化所及,臣民孝慈?!瘪R皇后立即說:“孝慈就是仁義,世上哪有舍仁義而為孝慈的呢?”
馬皇后親自照料朱元璋的飲食起居,親自檢查飯菜,宮女們勸她不必如此操勞,她卻說:“伺候丈夫的飲食是女人的分內事,而且飲食一旦有點不合胃口,自己不照料恐怕別人會遭殃。”可以說馬皇后是一個非常體諒人的女人,不論地位身份都一視同仁,這種美德在中國的皇后史上真是太少見。
1382年農歷八月,馬皇后在睡覺的時候得病。群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取太醫院的良醫診治。馬皇后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么用處呢!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病情加重時,朱元璋問她想說什么。馬皇后說:“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始至終,認真對待,子孫都能夠賢能,大臣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罷了。”
馬皇后在1382年農歷八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歲。朱元璋非常傷心,于是從此不再立皇后。因為沒人能夠取代馬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