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愛民如子的朱元璋 為何不管為非作歹的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草莽,以黔首布衣之身披荊斬棘十余年,最終建立了雄極一時的大明王朝。后輩無論領袖軍將,還是平民百姓均對其贊嘆有加,清圣祖康熙皇帝就曾多次拜謁明孝陵,用“治隆唐宋”四字表達了對朱元璋的極高崇敬之意。
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對朱元璋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進行了無數次的探究總結,其中相當關鍵且多次被提及的一條便是“愛民如子,體恤百姓”。然而如此察民疾苦的朱元璋,他的十個藩王兒子卻大多數殘暴不仁、荒淫擅殺,這父子間強烈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好奇和深思。
一、諸子無道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太子朱標和出生月余便早夭的朱楠外,其他皇子均被封為藩王。現將朱元璋諸子中的不法行為總結如下: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洪武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在太子朱標的勸解下才得以回藩。
晉王朱棡于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朱元璋親自下諭責備,而后又“然性驕,在國多不法”。
周王朱橚于洪武二十二年“棄國來鳳陽”。
齊王朱槫“以武略自喜,然性兇暴,多行不法”,而后又在永樂朝驕縱無妄。
魯王朱檀具體行為無所記載,但從其謚號“荒”可知其舉止之不仁。期間因為煉丹吃藥致使眼瞎,引起朱元璋強烈反感。
代王朱桂“性暴”,“縱戮取財,國人甚苦”,甚至年老之時還和幾個兒子穿著窄衣禿貌,“游行市中,袖錘斧傷人”,荒唐無度至此,竟仍能得以善終!
肅王朱楧駐守蘭州時竟然錘殺士卒三人,私自接受哈密進獻貢馬。
岷王朱楩“沉湎廢禮,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
谷王朱橞“益驕肆,奪民田,侵公稅,殺無罪人”,車裂勸戒的長史虞廷綱,甚至私謀造反。
伊厲王朱?“好武,時時挾彈露劍,馳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擊之。髡裸男女以為笑樂。”
除去長子朱標、燕王即后來的成祖朱棣外,朱元璋剩下二十三個兒子中作奸犯科者竟有十人,其中被作為明初九大攘夷塞王中就有五王極度殘暴荒淫,視民如草介、為非作歹毫無惜民之心。
二、朱元璋的處置
一直標榜愛民如子的朱元璋,每次出征之前必要多次囑咐手下將領切勿傷民害財,甚至曾對殺俘的常遇春大加責罰。至正十六年攻克集慶路(今南京)后,便宣稱“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而后拿下陳友諒大本營武昌后,又因“城中民饑困,上命給米服之,召其父老撫諭之”;此后建立明朝更是多次輕徭薄賦,賑災救民。
朱元璋從紅巾軍親兵直至明帝國掌舵人,一直都未改變愛民重農的政策。無論這是出自于政治宣傳的目的,還是因出身貧賤而能知民疾苦,至少明初百姓卻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得到一定的實惠。
然而對待貪官驕將能夠毫不手軟、大肆屠殺的朱元璋,對待自己那些為非作歹的藩王兒子們的態度卻是十分包容。
諸王之中除因有疑似謀逆泄漏而被中傷的潭王朱梓自殺外,其他恃權妄為的藩王們并無一人受到過實質性的懲罰。最多不過是被勒令回京或鳳陽思過、罰俸革祿、降敕責備,其中被懲罰最為嚴厲的吳王,因棄國而走被罰往云南,但最終仍被改遷周王。
不止朱元璋不曾嚴懲這些藩王,繼位后朱棣的做法同樣如此。朱棣在群臣多次要求斬殺有不臣之意的寧王時,竟多次表現出兄弟之情而不忍加以責害。
到底為何對皇位權力如此看重、不容他人覬覦的朱元璋、朱棣二人,竟然能夠多次容忍兒子、兄弟的謀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