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袁紹麾下大將顏良為何會被關羽秒殺?
一代大將顏良是三國時代的著名人物。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軍閥連年征戰,百姓飽受戰火荼毒。在各地方諸侯之中,河北軍閥袁紹人強馬壯,麾下猛將如云,是當時一股迅速崛起的地方軍事勢力。
在袁紹陣營的諸多將領中,顏良便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位。相傳此人武藝高強,驍勇善戰,在三軍中威望極高,因而被袁紹視為愛將,對他極為看重,每每有重要戰役,皆命他掛帥,多年來大大小小經歷過無數戰斗,袁紹能在三國群雄中爭得一席之地,似顏良這般強悍的武將絕對功不可沒,當時曹操身邊的謀士孔融對主公提起此人之時,都贊不絕口,稱其“勇冠三軍,銳不可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萬夫不擋之勇的大將,最終還是在官渡之戰中死于曹軍之手,真應了那句老話“鬣狗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建安五年,袁曹兩軍交戰于官渡。開戰時,有人向袁紹勸諫曰:“顏良性急,萬不可單獨任用。”可袁紹對此不以為然,深信顏良作戰能力的他依舊命這位愛將單獨統帥三軍,攻擊曹將劉延。另一方面,謀士荀攸向曹操提議,先調動小股部隊佯攻延津,伺機渡河,襲擾袁軍后方,迫使袁紹分兵延津,而后,全軍出動,攻其不備。曹操采納提議,依行其計,袁紹果然中計。
曹操趁機率大軍進攻顏良所駐守的白馬陣地。顏良措手不及,倉促迎戰。曹營大將張遼及關羽立刻掩殺而來。關羽一馬當先,直沖敵營,一柄青龍偃月刀寒光閃閃,轉眼便在千軍萬馬中斬殺顏良,取首級而歸。曹軍趁勝追擊,袁軍頓時全面潰敗。
顏良字什么
顏良字文恒,是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陣營的一員猛將,與文丑并稱河北雙雄,在三國時代,是非常有名的武將。
由于年代久遠,顏良的生平事跡及字號已經無從考證,比較普遍的說法中,“文恒”是他的字號,也有史學家稱顏良字公冀,這或許是從野史中得出的結論,至今缺乏有理論據,作為后人,也只能聽過罷了。
顏良跟隨袁紹戎馬一生,打過不少有名的大仗,在軍閥混戰的歷史大環境下,顏良作為袁紹身邊的一員猛將,幾番出生入死,為主公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他的從軍生涯,一直到官渡之戰才正式畫上句號。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曹、袁兩路大軍決戰于官渡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戰役。這一戰中,曹操憑借謀士荀攸的暗渡陳倉之計,以小股部隊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發動全軍,一舉擊潰袁紹大軍主力,由此奠定了魏國一統中國北方的基礎。一代名將顏良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中,毫無防備地死于突然乘快馬來襲的戰神關羽刀下。寒光過處,首身分離,只留下了一個“關公陣前斬顏良”的悲壯故事。
據說顏良死后,首級被埋于僧固鄉梁僧固村西頭,建有一座三米高的墓。至清康熙十年,浚縣知縣劉德新建墓碑一座,上刻“漢將軍顏良之墓”字跡,這也算得上是后世之人對這位勇冠三軍的河北名將的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