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范成大 宦游四方苦中作樂無物不可入詩
身退詩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鳥暮年心。九轉終無助,三高竟欲尋。尚留巾墊角,胡虜有知音。未作龍蛇夢,驚聞露電身。百年無此老,千首屬何人。安得公長健,那知事轉新。酸風憂國淚,高冢臥麒麟。未定情鐘痛,何堪更悼亡。遺書知伏枕,來吊只空堂。雪里評詩句,梅邊按樂章。沉思酒杯落,天闊意茫茫。
——姜夔評價范成大
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他在四川擔任了兩年制置使,足跡遍布巴蜀大地,寫下了大量反映四川鄉土風物的詩篇。
春日成都,櫻桃花、芍藥花、桃花諸花綻放,他盛贊成都之美,甚至把成都與揚州相比:“十里珠簾都卷上,少城風物似揚州”,以此來表達喜愛之情。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嚴銘在對范成大的研究中發現,范成大入蜀、寓蜀和出蜀的歷程,一路艱險,一路詩情畫意。從《范石湖集》中的《巴東峽口》到《瞿唐行》等一百九十二首詩,涉及巫山、夔州、云安、萬州、梁山、墊江、鄰山、廣安、遂寧、成都、郫縣、彭州、青城山、中巖、峨眉、犍為、宣化、敘州、瀘州、合江等地域,他以無事無物不可入詩的紀實特性,描寫了美麗的巴山蜀水、地方物產。
贊美巴蜀
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修竹彌望
范成大是個有心人,他在宦游四方之際,總是饒有興味地用詩和筆記將其觀察到的各地風物、民俗習尚客觀實際地描述出來,發揮著詩、筆記書寫文化的功能。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七日,范成大49歲。他自桂林抵成都,任四川制置使,到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因病乞書東歸,得到應允,前后約兩年的時間,兩年間,范成大的足跡遍及巴蜀大地。
在成都期間詩人喜郊游,常去的地方有東鄰、萬歲池、三井觀等地,詩中表現出的農村意向較多,如搓柳、麥苗、農樹等烘托了詩人深厚的農村情懷。詩人還常上西樓觀景、獨坐,自訴“鄉心客愁遠”的心事。
在范成大的筆下,成都的花卉品種繁多,詩中提到的就有梅花、櫻桃花、芍藥花、桃花諸類,其直接帶花的詩題有《十二月八日海云賞山茶》、《玉茗花》、《櫻桃花》等等。詩人熱愛成都,也盛贊成都的美好:頗聞蜀錦猶相待,錦地繡天春不散。
甚至把成都與揚州相比:“十里珠簾都卷上,少城風物似揚州”,以此來表達喜愛之情。
范成大淳熙丁酉歲五月二十九日離開成都,在合江亭登舟出蜀,一路上,他仍然以其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心態記寫了旅途的見聞。
進入青城山,詩人著重寫了山道的清幽,“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修竹彌望”,“丈人峰前,五峰峻峙如屏”的壯麗以及圣燈的奇觀,并交代了圣燈形成的幾種說法:“夜,有燈出。四山以千百數,謂之圣燈。圣燈所至多有,說者不能堅決。或云古人所藏丹藥之光,或謂草木之靈者有光,或又以謂龍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以為仙圣之所設化也。”
讓詩人興奮不已的是蜀州郡圃內的西湖極廣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纜古木修竹間,景物甚野,為西州勝處。”“湖陰亭外別有白蓮,尤奇。湖中多小菱……蜀無菱,至此始見之。”
在新津,詩人看到了雨后郊原的清凈和青翠,“雨后郊原凈,村村各好音。”“曲沼擎青蓋,新畦藝綠針。”
在眉州,詩人看到了荔枝,“荔子已過,郡中猶余一株,皆如渥丹,盡擷以餉。偶有兩柈留館中,經宿取視,綠葉紅實粲然。”
到峨眉,“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詩人對大峨山的光相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圓景明暉倚云立,艴如七寶莊嚴成。一光未定一光發,中有墨像隨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