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對中國情有獨鐘 伏爾泰是如何贊美中國的
伏爾泰的本名叫做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而伏爾泰其筆名。他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伏爾泰于一六九四年十一月,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有錢人的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弗朗索瓦·馬魯埃是一位法律方面的資深人世。那么伏爾泰簡介中是怎樣具體介紹這一人物的呢?
伏爾泰圖片
伏爾泰簡介中提到伏爾泰中學畢業后,他的父親就把他送到了法科學院,希望伏爾泰以后能夠成為一名法官。但伏爾泰卻想做個詩人。在高中時代,伏爾泰就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后來還學會了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英語。一七一五年,伏爾泰曾寫詩嘲諷當時的高官,被流放到蘇里。一七一七年,他又因寫諷刺詩反應宮廷的荒淫生活,被關押在巴士底監獄十多個月之久。但伏爾泰卻在監獄創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這部劇本中,伏爾泰首次使用了伏爾泰這個名字做為了自己的筆名。
一七二六年,伏爾泰遭到了貴族的污辱和誣滅,伏爾泰又一次在巴士底監獄關了一年。出監獄之后,伏爾泰就被驅趕出了法國,流亡到了國外。伏爾泰在英國住了三年。一七二九年,伏爾泰因為獲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肯定和認可,因此,他又回到法國。一七三四年,伏爾泰又發表了《哲學通信》,但又得罪了法國政府,他為此隱居了十五年,還在瑞士和德國居住過。一七七八年,八十四歲的伏爾泰再次回到巴黎,不久后他便生病了,并于同年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伏爾泰代表作
伏爾泰是法國十分著名的人物,他出生在1694年,伏爾泰這個名字也是他一直使用的筆名,在法國他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同時也是將文學家、思想家以及哲學家集為一身的偉大人物。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啟蒙運動正進行地如火如荼,而他的主張正是希望君主可以開明公正,并且十分注重自由平等,這些思想在伏爾泰代表作中也有所體現,那么伏爾泰代表作有哪些呢?
伏爾泰雕塑
伏爾泰代表作包括《哲學通信》、《老實人》以及《形而上學論》等等。其中《哲學通信》是他在1733年發表的,書中表明了他許多的哲學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在1726年的時候他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流亡生活,而這部作品正是他當時流落英國的時候看到的一些事情的觀感和心得,所以也有人將這部作品稱為《英國通信》。這本書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在英國用英語出版的,后來在1734年的時候才出現了法文版本。
作為伏爾泰代表作,這本《哲學通信》主要就是向讀者們介紹了培根和牛頓等人的思想主張,從而表達出自己的哲學理論。伏爾泰的思想首先的前提就是要明白物質世界是非常客觀存在的,而這本書的重點則是他覺得所有的觀念都是從感官感受到外界的事物開始的,同時也是受外界刺激的。在這本書中伏爾泰也力圖可以將唯物主義更好地貫徹下來,將這個思想作為出發點,非常嚴厲地批判和抨擊從前的天賦觀念論。
伏爾泰的思想主張
伏爾泰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歐洲國家的面貌,并且也是整個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之一。伏爾泰的思想主張主要是:人們應該站起來反對封建君主制度,同時應該大力倡導自然權論,與此同時,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也應該站出來呼吁人們言論自由,批判天主教會。當然,在伏爾泰的思想主張中,還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那便是人們私有財產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伏爾泰圖片
伏爾泰的思想主張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而伏爾泰的思想主張的形成也與法國的國內的政治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由于長期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存在,人們的生活開始出現了危機,社會也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伏爾泰作為一個有著創新性思維的青年人,開始剖析社會和國家的前途命脈,因而形成了他的思想主張。伏爾泰的思想主張主要是希望能夠幫助人們獲得人權,實現人人平等,得到真實意義上的自由和民主。但是,伏爾泰的思想中也有一些較為消極的地方,伏爾泰的思想中也有著一種精英理論,他鄙棄勞苦大眾也就是勞動人民,推崇精英治理社會,從某一角度而言也加大了對人們的剝削。
總體而言,伏爾泰的思想主張改變了社會面貌,并且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功。自伏爾泰思想主張提出之后,法國社會開始出現了一種不一樣的風氣,這自然也是法國啟蒙運動成功的關鍵因素。
伏爾泰如何贊美中國
伏爾泰對中國情有獨鐘,也可以說伏爾泰有著強烈的“中國情結”,他贊美中國的優點,包括當其他人對中國進行批判時,他也會為中國進行辯護,那么伏爾泰如何贊美中國的?
伏爾泰所仰慕的中國皇帝乾隆
伏爾泰贊美中國,首先要從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眾所周知,中國歷來奉行的兩家之言,就是道家和儒家。伏爾泰對儒家文化中的“仁義”和“寬容”更是推崇有加,他認為,西方文化中寬容的成分相對于東方文化來說,是少得可憐。西方人對異教徒的迫害,簡直到達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屢次興起戰爭,造成成千上萬的人埋骨異鄉。而在中國,這種事情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中國本土的教義文化,有的只是融合,比如道教融合了佛教,對儒教也寬容有加。因此,事實上,伏爾泰贊美中國是為了和西方的教會進行斗爭。
伏爾泰如何贊美中國的,首先要看伏爾泰如何贊美中國皇帝的。在伏爾泰時期,中國正值清朝乾隆皇帝,他將乾隆皇帝視為一個開明的君主的同時,還將他視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他在給瑞典國王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經常給中國皇帝寫信,但中國皇帝卻從來不給他回信。他在閱讀了乾隆皇帝所寫的《盛京賦》后,說,在乾隆皇帝的詩里,仁慈和柔和隨處可見,卻又覺得奇怪,像乾隆這樣的皇帝,日理萬機,卻還能寫出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實在令人景仰不已。他還贊美中國的皇帝從詩句中,都到處透露著謙虛,而這種品質,卻是西方人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