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沒錢太任性活該吊死!死前才懂得白活了
現在許多資料說明清戰爭中滿清八旗過于厲害是明軍常打敗仗的重原因。其實不然,晚明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在《晚明史》中說,從萬歷年間遼東戰事爆發以來,軍餉就逐年拖欠,而且越來越嚴重。那么托欠到什么程度呢?有幾個月甚至一年不發餉的事,崇禎即位初年有的地方甚至托欠了三年整,史載士兵“稽餉而嘩”,甚至遼東巡撫畢自肅因為籌不到餉而自殺。
那么,中央政府為什么會沒錢了呢?
崇禎因為長于王府,親眼目賭和聽身邊人說了太多太監有多壞的話。于是上位后立即處死了魏忠賢,并把派到外地的太監都召回來,廢除了閹黨設立的工商稅,海稅等稅收。這條史料多年前我就知道了,但當時看到是感覺減輕了百姓負擔。而現在深入讀史后才發現這其中是有問題的。
問題在于崇禎沒有明白閹黨下臺后上臺的東林黨不是他們在野時說得叮當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并且這些東林黨官員如首輔周延儒等都和南方的這些工商稅等利益相關。也可以說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所以為啥要廢除這些稅收,大家就都想明白了。但是帝國打仗是需要錢的,于是不斷加征三餉,但有功名的士人和鄉紳、皇莊等是不納稅的,據統計明朝末年各種不納稅的田地加起來比朱元璋時少了一半!而加餉又直接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壯大了農民起義的隊伍。
那么三餉加起來多少錢呢?據考證每畝也就“九錢”銀,按明末糧價算,尚不足十斤稻谷。和清朝時期的賦稅比那是很少的了,但為什么農民還是要起義?自然是沒吃的了,政府要賑災啊,但政府沒錢,錢用得差不多了。拿明神宗第三個兒子朱常洵來說,本來神宗想將他立為太子,但經不住大臣以祖宗家法勸解,為了補償他,結婚的時候還拿出了三十萬兩黃金,并在洛陽為他建造豪華王府,李自成部隊圍攻王府時,部下勸他分點糧食給饑民,但他還是不同意,結果城破后被李自成煮著吃了。
如果明王朝有錢,那是多么好啊,至少起義的農民要少很多!
根源在于崇禎上臺后把魏忠賢殺害了!誠然,魏忠賢不是好人,可是東林黨呢,滿朝大臣呢,按當時貪腐遍地來看,沒有誰的手腳是一定干凈的。但重要的是,自明開國以來,廠衛制度便是制衡文官集團的重要抓手,崇禎在懲治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后,袁崇煥可以拿尚方寶劍斬了同樣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左良玉甚至可以不聽楊嗣昌的指揮,而這在監軍還在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同樣,1644年的大年初一沒有一個朝臣到殿上拜見崇禎,也是失控的一種表現。閹黨集團的滅亡,直接導致了東林黨坐大,并最終逐步擺脫了皇權的控制。
凡事無絕對,帝王更應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崇禎在吊死前幾天厚葬了魏忠賢,應該是省事太晚。
崇禎在當皇帝前如果多受點教育,應該會明白這些道理。